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6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热线
2025年06月16日

通过“馆校合作”教育模式,陈履生博物馆群以文化为纽带,让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的学习生活——

让文化陪伴青少年成长

本文字数:824

在我市,陈履生博物馆群不仅是一座文化地标,更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二课堂”。通过创新“馆校合作”教育模式,这座博物馆让传统文化走出展柜,走进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见证着不少参观者向文化传播者的蜕变。

市崇德小学学生秦梓涵至今难忘与陈履生的初次相遇。在一次研学活动中,她带着社团课创作的《小暑水仙图》向陈履生请教。“画得不错,但落款要再小些。”他亲切的指导让当时四年级的秦梓涵深受鼓舞,“陈爷爷的肯定与建议让我充满信心,我自豪极了,也暗自发誓,要学好传统国画,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陈履生博物馆群的文化魅力同样感染着教育工作者。市崇德小学语文教师刘晓蓉是最早一批志愿者讲解员,她坦言:“进入博物馆之后,见到了很多的藏品,也知道了很多历史故事,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无论是教学的效果,还是在指导学生作文方面得到了很大帮助,所以一直心存感激。”更让她欣慰的是,通过陈履生博物馆群实践,孩子们逐渐摆脱电子产品的束缚,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受传统文化熏陶,13岁的曹天琪已在陈履生博物馆群担任两年多“红领巾讲解员”。每周日,她都会提前准备,为市民游客讲解馆藏文物。“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更被陈履生爷爷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所打动。虽然陈爷爷已经不在了,但他对文化传承的坚持,对我们的鼓励,都深深影响了我。现在我对学习更有热情了,也更懂得要珍惜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目前,陈履生博物馆群已培养20余名“红领巾讲解员”。

来自南京的游客李女士在一次参观时被这群“小讲解员”的表现深深打动:“原本只是慕名来看展品,没想到被孩子们的讲解惊艳到了。”他们不仅对文物如数家珍,更能把传统文化讲得生动有趣,“特别是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文化自信,让我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成果。”

据悉,陈履生博物馆群正不断完善放大“‘陈’浸校园”效应,走进更多的学校和社区,开发“馆藏里的书画”“汉画传拓”等特色课程,以博物馆更多、更丰富的元素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施周骎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