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6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苑
2025年06月16日

一锅河豚汤里的时光褶皱

本文字数:816

□ 扬中市外国语中学 八(8)班 熊茗勋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暮春时节,家乡扬中宝岛正笼罩于江南特有的烟雨之中。每每这个时候,婆婆总会为我们准备美味河豚。这不,婆婆又提着竹篮推门而入,只见篮中的两条河豚腹莹如玉,秧草碧青如洗。这是渔人采自江心沙洲的馈赠。在这般寻常的吃食里,蕴藏着扬中人与长江百年的默契。

婆婆褪下蓝色印花布围裙,灶膛火光将她眼角的皱纹映得忽明忽暗。铁锅里的河豚渐次舒展成玉兰花瓣,我听着婆婆絮絮说起她跟着婆太太学做河豚的故事。再次揭开砂锅时,蒸汽漫过她鬓边银丝:“如今冷链炖煮替代了现杀,外面卖的速冻河豚总少了鲜活气,还是现煮好吃啊。”

婆婆始终固执地守着古法烹饪,鱼皮要文火燎出琥珀色,秧草须在河豚汤沸时下锅。这固执里藏着扬中人的脾性——既容得下跨江大桥刺破云层的洒脱,也留得住秀丽江边一片芦苇摇曳的细腻。

当暮色漫进窗棂时,河豚胶质早已将秧草染成琥珀色。食髓知味间忽然懂得,扬中人的江鲜文化原是部流动的《诗经》。那些渔歌里的“蒹葭苍苍”,都化作婆婆锅铲下的火候,在工业文明的风浪里守着人间至味。河豚的毒与鲜,恰似这座江岛的性格——柔肠百转里藏着孤勇,市井烟火中存着古味儿。

江涛拍岸声隐隐传来,霓虹在长江大桥上流淌。当砂锅里最后一口浓汤入喉,恍见千百年来扬中人宴饮江畔的身影,我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似乎能够隔着时空与之对酌。原来真正的江鲜之味,不在米其林的星辉里,而在婆婆布满老茧的掌纹间,在渔人相赠的秧草里,在代代相传的“一朝食得河豚肉,终生不念天下鱼”的自信中。

我知道了,所谓非遗传承,不是将祖先的渔网裱进画框,而是以长江为经、时代为纬,编织新的文化经纬。当婆婆把河豚烧煮美味时,扬中河豚早已跃出餐盘,在历史的长河中游弋成不朽的文化图腾。

这锅河豚汤里的时光褶皱仿佛盛着扬中人的前世今生,让江鲜文化在钢筋铁骨中延续,在创新中传承,其背后的文化恰似长江之水,既奔腾向前,又永远记得来时的方向……

(指导教师:钱巧英)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