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所知道的寿邱山和文庙
□ 倪昌国
读《京江晚报》记者写的《寿邱山上寻遗存》(4月8日)一文,唤醒了我这个八十八岁老人沉睡的记忆。2014年4月,我曾在《镇江日报》发表过《忆镇江师范老校长夏佩白先生》一文,因为他是我读书时代最敬佩的校长,那篇文章主要写的学生生活,老校长的办学理念,而对学习生活的环境提及甚少,如寿邱山和文庙(亦称孔庙,纪念孔夫子的庙宇)。
我是1954年初中毕业考取镇江师范的。镇江师范的校舍就是镇江的文庙。校门面对正东路,这段路面比较开阔,长着几棵又高又大的银杏树。校门的地势略高于马路,也是高高大大的,很有气势,应该就是文庙的大门。走进大门,两侧是与正东路平行的房屋,转弯向前,就是文庙的廊庑。中间一块空地,铺的四方砖。抬头看,便是气势恢宏的大成殿。大成殿的地基高于地面,由几级台阶拾级而上,一个长方形的平台,后面就是大成殿。而文庙的廊庑,就像人的手臂,把大成殿环抱着。大成殿不在寿邱山上,而是在寿邱山的山脚下,偏东一些。大成殿当时既是学生食堂,也是会堂。
从寿邱山上下来,坡度不大,右边是篮球场。篮球场的右边,有个小院子,是教师宿舍,院子里南面的空地上长着果树和花草,至于那张老照片“五七年省镇师三(4)班全体同学毕业纪念”,背景是大成殿和廊庑,那块场地就是东边的操场,是学生早晨集体跑步和做早操的地方。对面是一条不太高的围墙,围墙外是一条路,地势比操场要低,路东是一条小河,也就是“梦溪”。查《辞海》中“沈括”,辞条中有这样一段话:“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平身见闻,撰写了《梦溪笔谈》。”沈括的梦溪园,位置应该在梦溪的东面。
寿邱山上有建筑物吗?一年级时我是在山下的教室上课的,二年级是在山上一幢砖木结构的教学楼里上课的。不久在这幢教学楼的北面又续建一幢新教学楼。在建新楼的隔墙时挖出一个枯井,山上竟有井岂不是稀奇事?我的语文老师蒋逸雪先生国学功底深厚,他在上课时告诉我们,南北朝时南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小名寄奴)曾居于此,一天夜里饮酒赏月时曾作诗一首,诗中提到这口井。我出于好奇去看了,这道隔墙的下面砌成拱形,然后砌上砖。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样写:“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里刘裕的住处便是寿邱山。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述:乾道六年(1170)六月十二日,“登寿丘普照寺终宴。寿丘者,宋高祖(刘裕)宅,有故井尚存”。这里的“故井”应当就是我看到的那口枯井。应该说从1954年到1957年期间,我所见到的镇江文庙的建筑还都完好无损。
记者的文章里写到有保护价值的文物,但也写了“梦溪园区还有不少老师专建筑,很多道口被封”“更多的地方则是荒草遍地,杂树掩目”。从镇江师范到镇江师专,漫长的办学历史,培养了至少数千名中师生和师专生,他们绝大多数成为中小学的骨干教师,可以说这里是“教师的摇篮”。老建筑有保存价值的应该清理好,保管好,学生可以参观,老校友也可以来故地重游,回忆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