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6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苑
2025年06月23日

三茅大港捞砖人

本文字数:1188

□ 陆 尊

 

从沙家港到二墩港,南北通江的三茅大港,全长仅8.5公里,但它曾是舳舻相继的的黄金水道。它虽没有像长江的一泻千里、气势恢宏,却像温柔的臂弯环抱着两岸人家。清晨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货船呜咽着穿过彩凤桥、建设桥、三茅大桥等水泥拱桥,总是这样默默托起南北往来的风帆。沿港无数的支港,灌溉着附近千倾粮田。三茅是扬中的经济文化中心,它就是扬中的母亲河。

现在的三茅大港从二十年前已全面禁航,市民们扶在两岸的栏杆上,欣赏着眼前的绮丽风华,忆着往日的百舸千帆、日夜川流不息的景象。它就像年迈的母亲一样,现在每天侍弄着花花草草,沐浴在暖阳中,感受大自然的恩赐,享受幸福和满足,只有儿女们才理解她年轻时的艰辛过往。

三茅大港边有大大小小的坝头,大娘大婶们蹲在青石板上搓着衣裳,棒槌声和水花声此起彼伏。暑假时的孩童像一群小鸭子扑通跳下水,脚丫子掀起的浪花里飘着书包带,傍晚的渔船上亮起星星点点的灯,老艄公的号子揉碎了映在水里的半边夕阳。

最为忙碌的是沙家港和建设桥码头,都有数台吊机屹立港边,它的机身是那种很厚实的钢铁结构,有着粗粗的起重臂,就像巨人伸展着有力的手臂,从港里的货船舱中将砖头吊起,旋转到岸上的拖拉机上。正如样板戏《海港》中唱的:大吊车真厉害,轻轻的一抓就起来。

大吊车的优势是效率高,缺点就是吊费贵且砖头破损率高,掉入港中的砖头多。上世纪八十年代三茅大港还没有驳岸,运送砖头的水泥船可在任何就近砌房户的港岸边停靠。船至岸边,卸下铁锚,船工竹篙一撑,像杂技演员一样上了岸,缆绳被抛至岸上,尽量找棵大树绑上,再将小绳扔回船上,系在木跳板前的小铁环上,一拖就将六米左右的跳板架在船与港岸之间。这种四十公分宽左右的板子,通常选用进口花旗松,上面钉着铁勾防滑,人走在上面晃晃的感觉,至今难忘。

抬砖人空箩筐上船,一前一后两人,总是将毛竹编的箩筐装得满满的,随着“啊哟啊哟”的号子声,走在晃悠的跳板上,不时有砖块掉入港中。每次运砖船刚卸完货,就有捞砖人赶到,他们的装备就一把钉耙,在港里来往搜捞,一块块红砖就垒到了船舱边和跳板上。夏天时直接跳入港中,脚踩潜水将砖捞上来;冬日雪天捞砖最危险,狭窄的跳板上结着冰又摇晃,等不到天晴再来,竞争的结果,就是晚来的鸟儿没虫吃。岸上的重磅自行车后座焊了两个铁框,总是装得满满的运回再来。捞砖人成了三茅大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如果要问扬中人最大的情结是什么?那无疑是砌房。昔时成洲伊始,来自五湖四海的百姓来到江岛,居无定所,从茅草屋到垡头房,瓦屋是先民最大的奢求。改革开放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又成了各家各户的追求,至九十年代,扬中楼房普及率就达到惊人的60%,现在的高档别墅更是比比皆是。

捞砖人的故事,折射出扬中人对商机的敏锐捕捉和勤劳本质,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扬中人靠一砖一瓦,日积月累,建设了我们美好的家园。现在更要干字当头、实字为要,加快“五个岛城”建设。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