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文明村”福源村,实现了从传统乡村向现代化文明新村的华丽蜕变——
文明之花绽放“长寿乡”
远处池塘飘来荷花阵阵清幽,独具特色的文化墙让人眼前一亮;稻田包裹着的道路如丝带般延伸,直通家家户户;村民三三两两在家门口的口袋公园里舒活筋骨、拉家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走进经开区福源村,入目即是一幅安居乐业的乡村图景。
作为新晋“全国文明村”,福源村以“福寿绵延,源远流长”为愿景,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创新、文化铸魂、生态赋能,实现了从传统乡村向现代化文明新村的华丽蜕变。
建基础
乡村环境更美丽
“现在村里的路平顺又通畅,出门就有路灯,还有凉亭、长廊和健身广场,我们经常晚上出来乘凉、拉家常、跳广场舞,别提多安心、舒心了!”
“我每天里里外外清扫一遍,犄角旮旯、门窗灶台都不漏掉。小院里还垒了花池,养花种菜,好看又实用。”
……
在福源村桃花岛附近散步聊天的几位村民,争先恐后地说着环境的大变化。
福源村有37个村民小组,1126户人家在此安居乐业。为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福源村借助村组通、“一事一议”等民生工程的强劲东风,以村强民富、景美人和为追求,科学规划村庄的生活、生态、生产空间,梯次完善基础设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2009年,村组道路实现全覆盖硬化;2017年起,孝和广场、福广场和寿广场依次落成,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文体设施一应俱全,成为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好环境有了好发展。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基础上,福源村学习“戴庄经验”,立足本地“长寿村文化”资源,崇尚绿色、生态、自然、健康、长寿理念,示范应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绿色果蔬、生态鳖鱼水产、休闲农业主导产业,走上了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子。
兴产业
乡村发展有后劲
翻开福源村2024年村集体总收入374万元的“账单”,有一处项目表现的极为亮眼。
2023年,福源村依托原有林地,在长寿园旁边打造占地60亩的“趣野森活”基地项目,基地内建有“重走长征路”、网红秋千、滑索、丛林魔网等亲子游乐设施,亦有草坪露营区和“长寿”八大碗美食,集党性锤炼、团建拓展、休闲度假、亲子旅游、研学于一体。截至2024年底,累计接待公司团建约三千人次,接待研学学生约八千人次,“趣野森活”2024年为村集体创收约130万元。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近年来,福源村深度挖掘长江流域得天独厚的优质农业资源,全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自2020年起,在三号线南北两侧和长寿埭东西两侧精心布局产业试点,大力推广稻鳖共生、稻虾共作等创新农业模式,成功培育出独具特色的“福寿”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如今,村内已建成6个高效农业项目,“孝德文化+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农文旅复合产业圈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
育新风
文明风尚大提升
“要组织牵头、党员示范,把干群领好;要诚实守信、严遵家训,把形象树好;要喜事简办、不搞攀比,把钱财留好;要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把关系处好……”行走在福源村的“孝和”主题广场,文化墙上“十要十好”村规民约直观地展示了核心价值观和乡村治理的“秘诀”。
“我们通过走访村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制定了符合当前乡村发展的村规民约,让村里的各项工作实现有据可循,村民行为做到有规可依,社会风气得以焕然一新。”福源村党委书记徐纪荣介绍。
强化基层治理,让文明乡风“吹”起来。除了村规民约,福源村还充分运用榜样、典型示范的力量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通过“最美庭院”“最美小菜园”的建设,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共创美丽乡村的队伍中来;持续打造“长寿”文化品牌,连续多年发放长寿基金,让敬老爱老蔚然成风;推选出一批模范家庭、优秀村民,弘扬良好家风,涌现出“江苏好人”何纪顺等先进典型。
从“江苏省文明村”到“全国文明村”,福源村的振兴之路,是孝文化的传承之路,是农文旅的探索之路,更是党建引领的奋进之路。如今的福源村,产业旺、环境美、民风淳,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 杨蝶飞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