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6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苑
2025年06月30日

我的故乡我的母校

本文字数:2040

□ 潘金陵

 

一晃,我离开故乡已42年,离开母校已50年。面对故乡的变化,同学们的聚首,感慨万千。故乡的那些人和事、母校的那些情和景浮现在脑海。

我出生于1957年11月12日,农历九月二十一,听母亲说,她怀我的时候,父亲还是个无产者,她只能在外婆家的两间茅草房中生孩子。母亲阵痛了三天三夜也没生下我,赶紧让人到县人民医院找医生。当时,一位叫潘小芳的产科医生一路小跑四、五公里赶到丰裕公社中华一队。在潘医生的助产下,我才呱呱坠地。外婆把我的胎盘埋在屋后的竹园里,所以我很小就知道,我的衣胞之地在中华,那是我生命之根发芽的地方。

幸运的是,那片竹园还在,每当表姐给我送竹笋时,就想起那片青青的竹园,心里总是暖暖的。

我三岁时,父亲在丰裕公社光明大队第三小队买了三间瓦房,我的童年、少年、青年都是在光明三队度过的。因为这里人大多姓张,又称张家埭。那时家家孩子都很多,和我一般大的就六个,比我小的有一帮子。每天,孩子们到处串门,哪家有好吃的就赖着不走。那时,果树很多,一到春天,到处桃花红,梨花白,处处杨柳青青,麦田绿浪起伏。我跟着男孩子到处捞鱼摸虾,有一次差点被淹死,是男孩壮保拎着小辫子把我救上来。十五、六岁时,我们一起下田劳动,割麦,割稻,脱粒,也经历了种双季稻,拉着绳子吹着哨子插秧。

每年的八月八号,一定要把第二茬的双季稻秧苗栽下去。正所谓“八月八号急匆匆,八更八点栽成功”,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大伙儿只能在太阳西斜时下田栽秧。晚上蚊子多,就用泥巴把腿糊上。最怕蚂蝗咬,那是钻心的疼。

张家埭民风纯正,不欺生,不排外。我家是外来户,不姓张,但大家不分彼此,我家有什么体力活,都有人来帮忙。一到过年,大家会团结互助,你帮我家蒸馒头,我帮你家包包子。正月初一上午,一家出一个人组成拜年小分队,从东头到西头,一家不漏地拜年。谁家杀猪,总会将一块猪血搭上一块油,送给左邻右舍。谁家有婚丧嫁娶,埭上的人都会不请自来地去帮忙。

我很小就知道刀鱼、河豚、鲥鱼,但吃得不多,一年能吃一次河豚就不错了。河豚真的鲜美,一家烧河豚,半个埭都闻到香。秧草烧河豚是最佳组合,是其他任何蔬菜无法代替的。后来也吃过很多地方烧的河豚,都吃不出扬中秧草烧河豚的独特味道。

生在扬中,长在小岛,平静祥和的成长环境,形成了我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一辈子不施粉黛,素面朝天,更不碰奢侈品;也由于年轻时没有竞争压力,与周围人关系融洽,成就了我开朗热情的个性;早早地参加劳动和分担家务,养成了独立、勤劳的品德。

“自信乐观,勤奋善良,乐于助人”,这是故乡赠与我的人生锦囊。

我的母校是丰裕中学,简称丰中。多年前,丰裕中学就不存在了,但在我们心里,丰中永远存在,她是那么地亲切,那么地高大。

我在丰中上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两年。很庆幸,我们遇到了好的老师。校园很安静,教学管理有条不紊。学校为了增加收入,还办过小工厂,放学后同学们轮流去烫塑料袋。老师教学都很认真,家庭作业也不少。由于晚上经常停电,只好点煤油灯做作业,第二天同学都笑话我的鼻子是黑的。我不喜欢俄语课,但老师教得很认真,她说,现在不管哪门课,学好了都会受益的。果然,2014年我在莫斯科,竟然能听懂不少单词。

初中三年,我的数理化语成绩都还不错,尤其对语文感兴趣,写作文虽然会偏题跑题,但语言表达很流畅,对人物景物的描写也很生动,得到老师的肯定。到了高中,我的理科有点下降,但写作文一直保持前列,对历史地理课虽怕考试,但对书里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我与三位语文课老师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将他们视为终身老师。

如果说,家乡风土人情养成了我的个性品德,那么母校的学习,就给了我走向广阔天地的底气。

刚到镇江时,我在县级机关干统计,是一篇演讲稿改变了职业走向。1987年4月,镇江市三家新闻单位搞“龙的传人”三分钟演讲比赛,我不知有这个活动,更没有报名,哪知该活动初赛地点就在单位旁边。在同事的鼓励下,临时报名,现场写稿,我的《三十岁的女人》演讲,一路杀进决赛,获得第二名。有个评委告诉我,你就是普通话差了点,文稿内容没话说。也许就靠母校给予的那点积累,让我成为当地新闻单位关注的对象。不久,我被调到宣传部门,继而又调到广电部门,1995年底调往南京,一直办报至退休。退休后还是与文字为伴,做编剧,写回忆,更多的还是“竹里坐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了书”。

偶尔出国旅游,我也能跟着课本看景点。在英国,找到了地理书上讲的格林威治天文台;在巴黎,我看到历史书上介绍的巴黎圣母院;在澳洲,我认真体验地理书上介绍的南半球北半球季节的相反……

上学时只在书中感知世界,我们可以用一生的时间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并让自己的步伐跟随世界。弹指一挥间,我们已高中毕业50周年。当年的老师大多与世长辞,但他们的笑貌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海。我们这一届同学是幸运的,有的同学实现了大学梦,大多同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施展才华,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扬中的发展做出贡献。

“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愿以一颗白发少年心,祝福我的故乡和同学,未来更美好。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