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
——读《悉达多》有感
常熟市中学高二(1)班
□钱珮禾
这是一条河,一条流动的河。它流过雪山,流过森林,流过原野,流过村庄,流过城市,流入大海。它经过世界上的一切,却也只是经过而已。
少年悉达多来到河边。他看见河里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不停地在水中摸索、打捞、寻找,随着流水前行。身为婆罗门的儿子,他生来就拥有一切,更何况他还有着外貌、知识、朋友,所以他蔑视在河中沉浮的人,蔑视他们的欲望,同时也蔑视自己的欲望。他每日忏悔,却仍然焦虑迷茫,于是他上路了。
青年悉达多沿着河散步。他离开了父亲,离开了“父亲的儿子”这个身份;停止了苦行,停止了“苦行僧”这个身份;告别了哥文达,告别了“哥文达的好友”这个身份,独自前行。现在,他只是他,他只为自己看这个世界。他放下了骄傲,来到河边注视自己的倒影,他看到了自己的欲望。
中年悉达多沉入水中,伸出双手拥抱自己的欲望。他跌入河中,随世人一同沉浮。他享受金钱,享受权利,享受情爱,但他仍然痛苦。因为当他纵情于肉体的欢愉时,他才真正看到自己的丑陋。他的精神不认可欲望,但他的肉体又确实有着欲望。好得不纯粹,坏得不彻底,这也是大多数人痛苦的根源。
老年悉达多摆渡于河面之上。在亲身经历了世俗的欢愉和财富后,他依然不认可欲望,但他不再蔑视欲望。他注视着河里形形色色的人,倾听他们的经历,了解他们的欲望。他就像河水,倾听一切,包容一切。再一次被名为“爱”的欲望束缚后,悉达多看着河水,他意识到,正是他所不认可的欲望成为了人们前进的动力,构成了世界。他最终认可了欲望,认可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自己。他接受了世间的一切,与一切达成和解。
所以“我”究竟是什么?“我”不是桌子,不是布料,“我”是生命;“我”不是兔子,不是飞鸟,“我”是人类;“我”不是你,不是他,“我”是个体;“我”不只是肉体,也不只是精神;“我”不同于过去的“我”,也不是将来的“我”,“我”只存在于当下。
我们否认自身的欲望,掩盖因欲望而产生的恶念。我们排斥自身黑暗的一面,不信任自己,所以迷茫焦虑。我们陷入迷失,所以开始寻找自我。但是,真实的自我已被亲手埋葬,又该如何寻找?而让我们接受自我的劣根性又谈何容易?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了解答,而这也确实困住了无数人的一生。
所以,我们只能一路前行,观察自己,了解自己,将自己真正投入生活,与自己和解。就像那河水一般,流经一切,包容一切,永不停息。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