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教育大家谈
2025年07月01日

职业教育赋能高质量就业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优化,社会对中高端技工需求增大,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在微观层面上,每位学生都希望通过职业教育掌握社会需要的技能,在求职中获得优势;在宏观层面上,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出优秀的产业工人,生产出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实现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

作为本市职业教育的重点学校,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和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对职业教育赋能高质量就业有着透彻的理解。前者将教学与就业紧密结合,在理论与实践中帮助学生实现梦想;后者在教育模式上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提升他们在未来就业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本期《教育大家谈》,就让我们走进这两所院校,感受职业教育下学生的蜕变与成长。

 

驶向职业蓝海的“船票”

滨江职业技术学校

□吴晓波

站在中专实训基地老旧的“精馏塔”前,小沈的眼神亮得像发现了新大陆。尽管许多人将中专视为“终点站”,但当手指抚过冰凉的管道阀门,她的心底有个声音坚定地响起:这里,或许藏着人生新征程的入口。

小沈对化工单元操作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痴迷那些复杂的流程图和精确控制。她积极投身学校技能竞赛训练,在竞赛装置前一站就是许久,不断调整阀门、监控参数、处理故障……汗水湿透了工装,手指磨出了水泡和硬茧,她始终咬牙坚持。这份坚持让她从常熟赛杀向苏州赛,一路过关斩将,直达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项目比赛的赛场。小沈带着初生牛犊的冲劲和扎实的训练成果上场,操作台上,她心无旁骛,手指翻飞,参数控制精准,最终捧回了省赛三等奖证书。这张证书,也成为她职业发展的首张“船票”。

这张“船票”为小沈的人生推开了两扇门:一扇门里有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另一扇门后是该校省赛集训队的入场券。她的人生因这块奖牌驶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进入高职后,面对更高要求的训练平台和更强的对手,小沈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打磨新技能。训练室里,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对着复杂的DCS操作界面反复演练,直至操作形成肌肉记忆。

再次征战省赛,小沈面对强敌和复杂赛题沉着应对,精准指挥虚拟装置,参数曲线如静水无波。当裁判宣布她夺冠时,全场掌声雷动,她也因此被保送进本科院校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技能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与问题解决能力,金牌得主小沈受到多家化工企业青睐,最终进入行业龙头企业实习。

小沈的故事并非个例,在职业教育领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作者简介

吴晓波,硕士,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化工总控工高级技师,苏州市职业学校教师技能标兵,曾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二三等奖,指导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三等奖。

 

现代学徒制成就精准就业

滨江职业技术学校

□刘思家

五年前,我接任龙腾数控班班主任一职,这是一个与龙腾特钢合作的现代学徒制班级。三年时光飞逝,毕业之际,10名学生升入大专院校,20多名学生成功入职龙腾特钢,成为正式员工。

还记得开班仪式上,学生与家长一同走进企业,开启求学之旅。合作办学期间,企业导师每学期开设定制课程,内容紧密对接生产一线需求。同时,学校还组织企业文化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

龙腾特钢定期安排企业技术专家和骨干作为产业导师来校授课,将最新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优化育人过程。2022年12月,班级学生参加龙腾特钢组织的线下实习招聘会,30名学生成功入选,进入焊材、汽车锻件、耐磨球等分公司实习。实习第一个月,现实与理想的落差让学生们思想波动剧烈,怀揣着满腔热情准备大展拳脚的他们,发现实际工作更像是“救火队员”,不少同学陷入了迷茫。我立即组织召开线上主题班会,强调企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引导学生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努力将小事做到极致。同时,我还分享了职场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并聚焦学生个性提出了具体建议。

实习期间,我多次同招生就业处老师前往企业,调解学生矛盾,进行心理疏导。学校领导也曾亲临企业,参观车间,与学生代表和分公司领导座谈,了解学生表现,并给予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2023年6月毕业典礼上,我抓住学生返校的机会,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分析经济形势,理清就业与学历提升的关系,引导其树立“先就业,再择机提升学历”的务实观念。最终,不少学生在龙腾特钢实现了精准就业。

作者简介

刘思家,滨江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师,常熟市校企合作先进个人,常熟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曾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苏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苏州市职业学校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常熟市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综合赛三等奖及单项赛二等奖、常熟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

 

薄片上的星火

滨江职业技术学校

□邵怡

实训车间里,铁屑与机油混合的气息交织,小朱的指尖紧紧抠住操作台,车刀下的铝合金薄片又一次扭曲变形。望着废料筐里堆积的“波浪板”,实训服沾满油污的竞赛队成员们陷入了沉默与沮丧。我接过被汗水浸透的图纸,拍了拍小朱的肩:“别怕,失败是车床的刻度尺,量得出真功夫。”

这场与薄片的拉锯战,始于一个月前集训时薄壁零件车削变形的挫败。当时,面对结构简单的薄壁零件图,学生信心满满,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传统夹具要么压裂薄片,要么放任振动变形。回去的路上,小朱攥着废品追问:“老师,刚性和柔性真的不能兼得吗?”这个问题像一颗钉子,扎进了所有人的心里。

我接过那块扭曲的薄片,看着游标卡尺上0.5mm的刻度,严肃地说:“同学们,这点变形足以让卫星电池板报废。但这不是失败,是材料在提醒我们:刚性压制已到极限。”“若刚性压制无法满足要求,材料又不能更换,那就只能优化夹具!”不知谁的一句话,点燃了大家的灵感。

此后,学生们开始四处寻找解决方案。一天傍晚,小朱和小徐举着摩托车避震器的硅胶垫冲进办公室:“老师,用‘软铠甲’对抗硬变形!我们与工业产品竞赛成员合作,用3D打印定制尼龙缓冲层,在垫板嵌入强力磁铁精准定位,还模拟出切削应力的数据模型。”听着他们充满激情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市赛答辩台上,评委的质疑犀利如刀:“磁铁真能抗住高速切削?”小朱熟练地拆解装置,举起闪着蓝光的尼龙垫:“硅胶吸振,磁铁定心,变形率归零!”小徐当即点开测试数据:生产线上,薄片良品率从47%跃至98%。评委们纷纷点头赞叹:“职教的孩子,手上沾油,眼里有光!”

作者简介

邵怡,滨江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车工高级技师,曾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苏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三等奖,辅导学生在苏州市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中职创新启蒙组三等奖。

 

从技能小白到职场尖兵

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

□张洁琼

在职业教育领域,实践教学无疑是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关键引擎,更是职业学校锤炼学生专业能力的核心路径。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多维度实践教学,引领学生从技能小白逆袭为职场尖兵,成长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

“在高新园中专,系统的技能学习不仅让我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术,更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因此,我一毕业就顺利入职心仪的华虹半导体有限公司,并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曾因未考上普高而迷茫的小朱,进入高新园中专后凭借扎实技能斩获国赛一等奖,完成了华丽蜕变。不久前,他重返母校,分享奋斗历程,为学弟学妹们播撒职业精神的种子,点亮匠心启蒙之路。

学校通过职业教育展示周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实战平台,锤炼就业硬核本领。在机电和旅游部实训室开展的“知食・育心”技能大比拼中,学生们展示精湛刀工、娴熟翻炒技艺与专业茶艺操作技能。企业精英、行业专家与校内能手组成评委团,在打分的同时进行赛后指导。这样的实战不仅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更让他们在真实场景中积累了经验,提升了专业能力,这些收获成为他们职场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针对“学用脱节”痛点,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开设“学徒班”,组织学生分阶段深入企业,开展实训、跟岗实习、定岗实习等实践活动。在企业师傅“一对一”指导下,学生在真实岗位上“边学边做”,无缝衔接职场需求。同时,学校推行多元培养模式,通过技能竞赛训练、社团活动、工匠精神讲座及志愿者服务等,挖掘学生潜力,助力不同特长的学生找到适合的成长赛道。

从课堂到车间,从技能小白到职场熟手,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以多维度实践教学体系,成功搭建起学业与就业之间的坚实桥梁。

作者简介

张洁琼,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机电和旅游部专业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曾获苏州海外联谊会周氏德育奖励金、常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常熟市优秀班主任、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教练等荣誉。

 

多元举措赋能高质量就业

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

□顾颖

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服装和艺术部紧扣“职业教育赋能高质量就业”的核心目标,通过产教融合、双创教育与劳动实践协同发力,为学生铺就多元就业路径,助其实现人生价值。

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系部与多家当地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学校与江苏百成汇服饰有限公司共建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企业跟岗学习,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将当下流行的服装设计理念、先进的制版工艺等行业前沿知识融入课堂。多名优秀毕业生凭借顶岗实习期间的出色表现,成功被企业录用,入职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逐步成长为企业骨干。这种紧密的校企合作,让学生所学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为高质量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学生打开新兴就业领域大门的“金钥匙”。学校定期开展创新创业专项培训,邀请企业导师、行业专家进行就业指导,内容涵盖职业规划、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实用知识。同时,通过规范化的项目管理机制,孵化出多个具有市场潜力的创业项目。

“匠心拾遗创意木艺工坊”便是典型案例。该项目由学生团队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创立,将传统木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开发出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木艺产品。该工坊不仅在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二等奖,更成功落地运营。团队成员毕业后成立工作室,实现了灵活就业,还带动学弟学妹加入,形成了以创业促就业的良好局面。学生在备赛过程中反复打磨项目方案,模拟路演等,提升了专业技能,锻炼了沟通协作、项目管理等综合能力。

学校聚焦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构建的“双创引领、劳动筑基、专业赋能”育人模式,持续推进了创新创业与劳动教育改革,源源不断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生动展现了职业教育赋能高质量就业的强大力量。

作者简介

顾颖,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教师,常熟市学科带头人,曾获苏州市青年岗位能手、苏州市巾帼技术标兵、苏州市金牌员工、常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常熟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锻造“被需要”的竞争力

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

□朱俊杰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产教融合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与鲲驰集团共建的鲲驰企业学院,通过“618+双11”工学交替实践项目,开创了“教学周期与企业生产周期同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的新型育人模式。2024年度实践数据显示,该项目不仅创造了近1500万元的企业销售业绩,更在人才培养、服务产业、教育创新方面成效显著,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在人才培养上,企业学院建立起“技能实训+职业塑造+价值提升”三维培养体系。92名参与的学生累计完成5792工时的岗位实践,形成了强大的专业能力矩阵。技术维度上,学生客服响应12秒内完成,突破行业平均水平;转化维度上,创造了47%的行业领先转化率,10%的尖子生转化率更是突破50%;服务维度上,获得89%的客户满意度评价,形成了具有商业价值的服务能力。

在产业服务层面,企业学院构建起“人才蓄水池+业务突击队”双重价值模式。2024年电商大促中,学生团队有效承接7万人次咨询量,相当于30名全职客服的工作效能。通过“在校生弹性用工”机制,企业节省人力成本约40万元,还获得了超过行业平均水平15%的转化效益。这一模式破解了电商企业季节性用工难题,构建了“平时储备培养、战时精准投放”的人才供给链,实现了校企共赢。

在教育创新领域,企业学院推动教学体系发生结构性变革,形成了“理论课堂+仿真课堂+实战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理论课堂传授电商运营方法论,仿真课堂利用软件模拟复杂场景,实战课堂深度对接企业真实项目。这种创新模式大大缩短了学生岗位适配周期,企业导师评定数据显示,学生的综合胜任力显著提升。

站在职业教育改革的交汇点,鲲驰企业学院将持续深化“数字工匠”培养计划,构建覆盖电商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体系,为职业教育赋能高质量就业书写新篇章。

作者简介

朱俊杰,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电子商务部主任,常熟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常熟市优秀德育工作者。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