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安居”到“乐业”
政策创新打开 农房改造新路径
本报讯(记者 顾莹 李殷浩) 走进云亭街道花山村朱家宕村,粉墙黛瓦的新农房错落有致,庭院整洁,道路宽敞,一幅现代田园画卷徐徐展开。这里曾是典型的“老旧农房”聚集区,如今却成为江阴农房翻建的示范点。朱家宕村的蜕变,正是江阴近年来大力推进农村住房条件改善的生动缩影。
据统计,全市农村集体土地上现有房屋17.4万户,其中87%是建于2000年之前的老旧农房,设计标准低、功能不完善,加之城镇化加速推进,“空心房”“出租房”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破局?2017年,江阴启动农房翻建试点,2019年翻建工作全面铺开,2022年融入现代“美丽农居”建设,至2024年已在14个重点村推进,探索出一条“政策引导、资金撬动、审批提速”的农房更新路径。
政策体系是农房翻建的“指挥棒”。江阴先后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现代“美丽农居”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规划引领、农民主体、分类施策”原则。以朱家宕村为例,云亭街道统筹村庄规划,保留江南水乡风貌,统一建筑风格,同时允许农户在户型设计上“点单”,既避免“千村一面”,又确保整体协调。村民顾文秀感慨:“以前房子漏雨,连个卫生间都没有。现在政府帮我们设计,自己只需出钱翻建,住得比城里还舒坦。”
资金难题也成为农房改造的“拦路虎”。为此,江阴创新“财政奖补+成本减免”模式,市级财政按每户8万至10万元标准补贴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水电气、通信等管线供应单位同步让利,大大降低了改造成本。据介绍,朱家宕通过整合补贴、村集体投入和村民自筹等方式,对道路、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升级,最终将每户的改造成本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为了提升审批效率,江阴将宅基地申请、规划许可、不动产权证办理等流程整合为“一件事”,通过镇便民服务中心“一窗受理”,并依托江苏政务服务网实现全流程线上审批。村民在手机上提交材料,一至两周就能拿到翻建许可,这种“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的机制,已惠及全市千余户申请农房翻建的农户。
从朱家宕村的“盆景”到全市的“风景”,江阴农房翻建正加速推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农房翻建1.2万户。更深远的变化在于,农房更新激活了乡村发展动能——新桥镇郁桥村依托新居发展民宿经济、周庄镇山泉村通过整村翻建吸引产业项目、长泾镇蒲市村将农房改造与红色旅游结合……这些实践正在形成“安居”带动“乐业”、产业反哺乡村的良性循环。
江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建设管理科科长赵建斌表示,江阴将聚焦“美丽农居”提质扩面,在保留乡村肌理的基础上,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数字治理同步升级。同时,有序实施重点推进村的农房翻建工作,探索推广“组团式翻建”新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鼓励村民分期分批开展农房翻建,让更多农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