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艺苑闲谈
2025年07月25日

沃兴华的意义与杨再春的价值

——中国书法界接连痛失两位重要人物

在2025年7月16日、17日,书法界接连痛失两位重要人物:沃兴华与杨再春。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书法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虽风格与理念大相径庭,却共同为当代书法发展注入了活力。

沃兴华是一位充满先锋精神的探索者。他1955年生于上海,在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上成果丰硕,曾任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等重要职位。沃兴华的书法理念具有很强的颠覆性,他提出的“形式构成”理论,将书法从传统的文字书写艺术,拓展为视觉空间的构成艺术。他强调书法形式与空间造型的关系,打破了传统书法以文字内容为核心的审美范式。在创作实践中,沃兴华大胆创新,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夸张的线条变形、强烈的墨色对比以及独特的章法布局,营造出极具现代感的视觉效果。例如他的行草书作品,字的大小、疏密、欹正形成鲜明反差,墨色的枯湿浓淡相互交织,使作品充满了节奏感与张力。

沃兴华的意义,在于他为书法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他的探索虽然饱受争议,甚至被一些人斥为“丑书”,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书法的本质与边界。在传统书法面临现代艺术冲击的背景下,沃兴华以自身为实验者,将书法与当代艺术思潮接轨,推动了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多元化进程。他对传统书法的“叛逆”,实则是在更深层次上对传统书法创造精神的回归,让书法在现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杨再春则是书法普及与传承的重要推动者。1943年出生于河北唐山的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杨再春一生致力于将书法知识传播给大众。上世纪90年代,他在中央电视台连续三年主讲《中国书法系列讲座》,以通俗易懂的讲解、规范的书写示范,让无数人领略到书法的魅力。他的讲座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大众通往书法艺术殿堂的大门,被誉为“拥有千万学生的书法家”。

在出版领域,杨再春同样贡献卓越。他编著并出版了40余本书法类书籍,总发行量超过1500万册。其中,《行草章法》发行量达300多万册,成为书法学习者的必备经典。这些书籍涵盖书法理论、技法、章法等各个方面,为不同层次的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学习资料。杨再春的书法创作诸体皆擅,风格平和中正,既蕴含传统书法的古朴韵味,又融入了时代气息。他注重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追求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沃兴华和杨再春,一位在书法创新的前沿不断探索,突破传统边界;一位专注于书法的普及与传承,让书法走进千家万户。他们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当代书法的发展,共同构成了当代书法丰富多元的生态。他们的离去,是书法界的重大损失,但他们留下的艺术成就与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书法之路上不断前行。

(公众号:书法日课)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