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05日
皓首匠心 余热生辉
从青涩学子到行业专家,89岁的杨儒馨藏着一个建设者的坚韧。退休后,他仍以专业与热忱助力后辈、服务社区,续写“老有所为”的篇章。
在南七街道新华社区,笔者见到杨儒馨,尽管年近九旬,但老人精神矍铄,亲和儒雅,非常健谈。
杨儒馨年幼时,家境贫寒,但家人重视教育,在学校成绩优异。“我很幸运被合肥一中录取了。”回忆往昔,杨儒馨娓娓道来,彼时初中入学需要通过考试,“有600多人去考试,我记得当时的考场设在合肥三中。说来也巧,我刚进考场就发烧了,可能是当时太紧张了。试卷写着写着就进入状态了,也就感觉不到难受了。”
度过3年的中学时光,学习刻苦努力的杨儒馨顺利地考入了芜湖电力学校。彼时,大家都怀揣着一颗想要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的心。“每个同学都很努力用功学习。”杨儒馨回忆说,而最让他难忘的,是在佛子岭水库的实习经历。
1954年建成的佛子岭水库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坝”。实习时,杨儒馨看到青山绿水间,一座大坝飞跨山岭,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那时,佛子岭水库刚建成不久,能来这里实习感觉非常自豪,每天都情绪高涨,干劲十足。”多年之后,杨儒馨的脑海中仍然浮现出当时的情景。
更让他自豪的是,他设计绘制的机械制图,把复杂机器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展示得明明白白,被学校评为优秀作品留存。
上世纪70年代初,为顺应发展需要,合肥变压器厂应运而生。“合肥变压器厂是由合肥电机厂的变压器车间分出。”作为亲历者,杨儒馨见证了这家工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尽管建厂时条件艰苦,但人们干劲满满。杨儒馨也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建设的一线,搬设备、建厂房,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看着合肥变压器一步步发展,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当时的合肥变压器厂专注于电力变压器的生产,产品涵盖中小型交流电动机配套的电力变压器等。由于业务能力突出,杨儒馨被委以重任,先后主持了多个变压器研发项目。那段时间,他没日没夜干起来,学习研究相关领域知识,了解技术上的难题,统筹研发进度。
凭借着过硬技术和钻研精神,杨儒馨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研发出的多款变压器产品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还多次获得了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即便成为了行业内的技术专家,杨儒馨也从未停下脚步。他始终坚持在一线,“只有贴近生产实际,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他一直秉持的工作理念。
一辈子与变压器打交道,退休后的杨儒馨,依然割舍不下这份热爱。他没有选择在家安享晚年,而是继续发挥余热,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回馈给社会,继续发光发热。
他常去变压器研发的相关机构,跟年轻科研人员聊技术、解难题,把自己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用行动诠释“老有所为”。
除了发挥专业特长,他还主动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并乐在其中。“社区里的事,也是大家的事。”他笑着说,他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小区的建设出谋划策,服务大家。
闲暇时,他会带着老伴坐火车去旅行,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旅途中,他们不仅收获了美景和快乐,还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如今,年近九旬的他,还保持着学习的习惯:每天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翻一翻科技类书籍更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句话,不只是他的人生信条,更是他真实的生活写照。
(何芳芳 王海燕 刘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