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19日

火笔“烙”下千年绘画传奇

在蜀山,有一种独特艺术,以火为墨,以铁作笔,于木、纸、绢帛之上烙烫出大千世界、万物生机——这就是火笔画。

无论是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内恢弘壮丽的《万里长城》《迎客松》,还是广交会珍宝馆中所藏宣纸版《清明上河图》,都是火笔艺术的杰出代表。这门被列入安徽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正以炽热而坚定的语言,续写千年不熄的艺术传奇。

在合肥一间工作室里,蜀山区市级非遗传承人时联峰手持电烙笔,正在木板上细致勾勒。细微嗞响声中,青烟微绕,焦香淡淡,一幅山水渐次浮现——这是火笔画创作的日常一幕。

火笔画,古称“火针刺绣”,又名烙画、烫画。据传源于西汉,至明末清初得以复兴,其后经民间艺人口传心授,流传至今。1984年,经陆俨少等书画大家共同议定,终有“火笔画”之正式名称,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书画界一个独立画种。

合肥火笔画自成一派,以铁为笔,以火为墨,绘尽山河人物、花鸟虫鱼之妙。早在上世纪初,火笔画便常见于合肥民间,百姓遇婚嫁、乔迁之喜,常在家具上烙制吉祥图案以作装饰。而其真正声名远扬,则离不开工艺美术大师刘祝华及其传承人的不懈努力。

1955年,刘祝华加入民主木器社,专事火笔画创作并授徒传艺。他所烙作品工艺精湛、形象生动,广受欢迎。1957年,其作品经上海市外贸部门推介出口海外,深受国际市场青睐。刘祝华曾两度进京出席“全国工艺美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时联峰1977年进入合肥工艺美术厂,师从刘祝华、刘凯父子,从艺已近五十载。在他的工作室内,各类火笔画作品琳琅满目:远山澹澹、苍鹰振翅、莲池鱼戏……皆栩栩如生、意蕴悠长。

细观这些作品,虽无丹青点染,却浓淡有致、层次分明,尽显火笔画的独特魅力。“不施颜料,不用水墨,仍可表现丰富色调与笔墨效果,正是火笔画精髓所在。”时联峰语气中充满热爱。只见他运笔如飞,烙铁泛红,木板上山峦渐显,松枝舒展,一幅生机盎然的山水跃然其上。

火笔画依托炭化原理,以高温烙具在木板、宣纸等材料上勾勒烘烫,呈现淡黄、棕褐乃至焦黑等多重色调,达到类似中国画“墨分五色”的艺术效果。而其画笔经刘祝华改良,由电热丝、铁芯与变压器组成,通过调节电压控制温度,从而拓展了作画材料与表现手法。

他亲历火笔画的辉煌时期:“那时产品供不应求,远销海外,是广交会上的热门品种。”据记载,1972年广交会上火笔画成交800件,1979年获外商订单400件,至1985年已出口至美、日、英、法等十余国,成为合肥外贸的亮丽名片。

更值得一提的是,合肥火笔画《万里长城》《迎客松》至今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精工细作的宣纸火笔画《清明上河图》为广交会珍宝馆所收藏,成为民族工艺的骄傲。

创作一幅火笔画,不仅需扎实绘画功底,更要精湛的火笔操控能力,才能将中西画法与烙烫工艺有机融合。正因技艺难度高、修习周期长,火笔画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国家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火笔画重新焕发生机。时联峰与刘凯、吴善明等老一辈艺人坚守不辍,积极开展公益教学,进入学校、社区推广火笔画知识,借助展览、文旅合作扩大影响,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并传承这门古老技艺。

(曾鹏 何芳芳 詹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