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9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虞山
2025年09月20日

●观物之生

茭 白

□陶蔚

 

“秋风吹折碧,削玉茹芳根。应傍鹅池发,中怀洒墨痕。”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老师——“屏山先生”刘子翚的一首咏物诗。光看字面的“鹅池”和“洒墨痕”,一定以为与王羲之及书法相关,其实所咏之物是“茭笋”,也就是江南“水八仙”之一的茭白。“洒墨痕”三字,概括了茭白从粮食作物到水生蔬菜的千年演化史。

茭白古称菰,是水稻的近属,生长于浅水沼泽中,叶子形如芦苇,开淡色小花,秋季结出细长褐色的种子,就是古代列为六谷“稻、黍、稷、粱、麦、苽”之一的菰米。汉魏到唐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雕胡饭,就是用菰米蒸煮而成。雕胡饭的特点“既香而滑”,从豪门到民间,都是招待上宾的佳品,为此赞不绝口的有张衡、曹植、左思、沈约、陶弘景、虞世南、王维、李白……

宋代开始,诗词中菰米、雕胡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明清以后几乎绝迹。一则菰米产量太低,逐渐被水稻取代。二则菰的植株被菰黑粉菌感染,不再产菰米。因病菌刺激花茎形成的肥嫩肉质茎,尝起来鲜美甘甜,被称为茭笋、茭白,在江南广泛种植。刘子翚诗中的“鹅池”,形容茭白的生长环境,“洒墨痕”则是菰黑粉菌孢子在茭白根茎中留下的痕迹。

常熟境内河道纵横,水田洼地众多,特别适合茭白生长,东郊的古里镇,就因盛产茭白而得名。据南宋刊刻的《琴川志》记载,那一带地势低洼,沼泽间多生菰草(即茭白),所以称为菰里村。现在与菰里谐音的古里,是清朝道光年间,知县张组绶书“古里仁风”匾额后所改。由此可知,常熟种植茭白的时间,最少已近千年。

数十年前,虞山镇东郊被琴南公社环绕,从北到南依次为五星、花园、绿源、青州、青莲、红光大队,队队皆有水田,以种植茭白为主,还有莲藕与水芹。其中花园大队与老城区,仅一条护城河之隔,从菱塘沿北岸到大东门鸭潭头一带,密布着大片茭白田。

有个要好的小学同学是花园大队人,我放了学经常去他家玩。记得有一次他好公给我吃刚采上来的新鲜茭白,个头比平时见到的大很多,一口咬下去真的是清爽鲜嫩。见我连吃两只,老人家很开心,说他种茭白比别人勤力,除了平时多浇肥水,处理茭白的老叶枯叶,也不像别人割下一扔了之,而是要挑天气连续晴好叶子晒得干透后,以火焚烧,就像炱茅柴的草木灰肥田一样,茭白叶子烧成的灰,就是茭白极好的肥料。

当年老宅附近,还有一块属于花园大队的水田,步行过去只要十来分钟,穿过河东街西侧大仓桥,沿通江桥下塘往北走,经过六弦河、七弦河,就能见到碧波荡漾、茭叶轻摇的田园风光。水田的范围北到环城马路菱塘沿,西至老省中围墙外,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菱塘南村,这片老城区难得一见的城中田,方才成为历史。

茭白生吃,最见本色。明末清初的张岱,深谙个中妙处:“其嫩如玉,其香如兰,入口甘芳,天下无比。”以之入馔,宜荤宜素,可以调和百味,凉拌清炒,焖炖红烧无所不宜。

汪曾祺晚年与友人聊天,说起故乡高邮湖的茭白,抿了一口茶,咂着嘴说:“若论鲜美,都比不上昂嗤鱼烧茭白。”后来很多介绍他的文章,都说这是他的独家私房菜,其实不然,儒家“三礼”之一的《周礼》中,两者已在宫廷宴席上出现:“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苽”。

这个“宜”字,体现了古人均衡食材营养与口味的智慧,比如羊肉甘而熟,黍苦而温,两者搭配食用,可以甘苦相成。而鱼宜苽,是同为产于水中之物而两相宜。以汪曾祺的博学多识,必定知晓鱼宜苽的缘由,这道昂嗤鱼烧茭白,可说是尊古法而自出新意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