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24日
让更多科创成果落地生金
近日,位于蜀山区肥西路的“科里科气”科创驿站安医大站正式开园。这座由合肥技师学院老校舍改造而成的现代化科创空间,不仅让闲置资产焕发新生,更搭建起安徽医科大学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的“连心桥”。
打破“围墙”,创新种子“步行入园”
据悉,驿站位于高校密集核心区,紧邻中国科大、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团队步行入园、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正从愿景走向现实。
开园仪式上,安徽医科大学与蜀山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科研成果清单与企业需求清单双向对接机制,大力推动“产学研”精准匹配,加速推进蜀山生命健康与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
“这是我们打破‘围墙’的第一步。”安徽医科大学学术副校长张智表示,驿站为师生创业提供“家门口”的试验田,链接政策与市场资源,有效破解“找场地难、对接资源难”等难题。未来,校地双方将依托驿站,常态化地开展“校地企对接”,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奔赴”。
“高校师生创业,最头疼的就是如何将实验室的成果‘落地生金’。”安徽医科大学副教授、合肥青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邝荔香对此深有感触,作为首批入驻企业之一,她的团队依托学校的深厚积淀,研发的“芍药特色系列”日化产品已在校内取得良好反响。“现在,驿站与学校仅‘一步之遥’,并提供一站式服务,真是太好了。”
贴近“水源”,“金点子”加速变“金果子”
在园区一角,一台搭载了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微创机器人移动车格外引人注目。培训师坐在控制台前,全神贯注地操控着机械臂进行手术模拟训练。这是入驻企业人卫(北京)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安医大共建的智能化外科培训平台。
“这里最吸引我们的,就是‘近水楼台’的高校资源。”公司首席科学家袁舟指着近在咫尺的安医大教学楼介绍,依托安医大临床医学ESI全球前1‰顶尖学科支撑,企业能够快速将临床医生的经验和知识转化为算法与智能体构建。
“过去培养一名成熟外科医生,可能需要5到10年、数百甚至上千台手术的积累。现在,通过我们融合AI技术的培训平台,医生能在大量模拟训练中得到实时反馈,培养周期有望缩短至两三年,而且水平更高。”他透露,公司计划在全国建设5家国家级、15家省级培训基地,安徽将作为省级首站,未来以此为样本推向全国。
从实验室的“金点子”到市场的“金果子”,遍布城区的科创驿站正成为高效的“催化器”。区科技局负责人表示:“我们做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通过‘成果转化+科创服务+产业培育+金融助力’的一体化路径,推动创新资源重组、升级。”
“全域科创”,滋养“科学家创业”沃土
安医大站是蜀山区实施“全域科创”战略的又一枚硕果。在这片坐拥全市70%科教资源的“创新沃土”上,“科学家创业”已非零星尝试,而是形成了可复制的生态范本。来自中国科大的博士团队创立的元硕太赫兹、智地感知、可视科学等项目,已从最初的构想,在科创载体中成长为初具规模的科技企业。
“科创载体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建成即止’,而在于‘运营增效’。”安医大站运营负责人介绍,驿站将继续架好“校地连心桥”,推动高校专属科研资源与区域基金体系、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同步开放智慧医疗、公共卫生等应用场景,吸引全球校友资源与优质项目落地。
从改造一栋旧建筑,到激活一片老城区,再到编织一张全域创新网,蜀山区正用实践诠释着“创新策源地在哪,科创载体就建到哪”的理念,成为蜀山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朱静 葛庆钊 陈三虎 詹伟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