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24日
随手一投 “码”上变现
在蜀山区,居民们如今只需将泡沫箱、旧衣物等低值可回收物投入家门口的智能回收柜,便能轻松实现“变废为宝”。这种“互联网+智能回收”新模式,正以AI技术打通垃圾分类的“最后50米”。今年,蜀山区还将新建200个智能回收柜,构建更完善的绿色回收新生态。
走进蜀山区多个居民小区,一组组亮黄色的智能回收柜格外引人注目。机身清晰标注着纸类、金属、塑料、织物四大类可回收物,细分的投递指南让居民一目了然。这正是我区正在推广的“互联网+智能回收”新模式,通过科技手段让垃圾分类变得简单便捷。
在望潜华庭小区,居民杨先生正在投放指导员的帮助下,使用智能回收柜。只见他用微信扫描二维码,仓门自动开启,投入的纸箱、泡沫箱等物品很快完成了称重。“重量1.2公斤,收益0.72元。”屏幕上实时显示的数据让他惊喜不已。“以前这些东西只能当垃圾扔掉,现在既能变现又能环保,真是太方便了!”杨先生笑着说。
据运营负责人魏中超介绍,智能回收柜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用户体验。每250户设置一个点位,居民可将纸箱、旧衣物、鞋子,乃至外卖袋子和塑料餐盒等低值可回收物直接投入。设备自动称重并按每公斤0.6元计算收益,直达用户账户。当回收重量达到35公斤时,系统会自动调度清运人员上门,确保设备持续正常运行。
看似简单的智能回收柜,实则蕴含着先进的科技力量。设备内置高精度红外感应传感器和摄像头,配合AI识别系统,能够自动识别纸类、金属、塑料、织物等不同品类。若发现违规投放,系统会通过烟感器和动态校准算法进行辨别并发出警报,同时将信息推送给清运人员及时处理。
“这套系统实现了全流程数据化管理,我们通过‘一袋一码’的方式,为每袋垃圾建立了数字身份。”魏中超介绍,系统实现了从源头到终端全生命周期的精准追踪,让垃圾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全程透明、数据驱动。”
“满载的回收柜,一天要清理2次,由清运车运往中转站。”魏中超表示,居民投放的垃圾经过短距清运后,会被送到中转站,再经由干线运输进入分拣中心,完成全品类回收、集约化物流和精细化分拣。这种“收+运+处理”全链条的运作模式,确保了垃圾从投放到处理的每个环节都高效有序。
据了解,回收的塑料瓶经过再生处理,可以制成雨伞、T恤衫等新产品。通过将可回收物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可实现1/3以上的垃圾减量,让资源得到真正的循环利用。
蜀山区已布设智能回收柜383台,覆盖9个镇街共151个小区,服务居民近10万人。全区日均回收货量约15.3吨,为居民兑付款项395万余元,投递人数23.6万人、订单量304.7万单。规模化、网络化、智能化回收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据悉,蜀山区今年计划新增200台智能回收柜,重点织密居民小区的服务网络,将“变废为宝”的便捷体验带到更多居民家门口。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模式不仅让垃圾回收变得更智能高效,更让社区居民重新认识资源回收的价值。”
“我们计划以现有居民小区为重点,遵循‘应设尽设’原则,优先在垃圾分类投放点周边布局智能回收设备,逐步实现辖区内居民小区全覆盖。同时,拓展公共区域铺设,将范围延伸至高校、商业综合体、机关单位等公共场所,构建更加完善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张前程 季云冈 葛庆钊 孙雨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