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就小微企业的创业梦
——常熟农商银行的金融陪伴故事
“从上海搬到无锡时,我连买原材料的现金都凑不齐。现在企业不仅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还在江阴买下了厂房。这一路,多亏了常熟农商行‘扶上马、送全程’。”看着新厂房里运转的生产线,无锡某企业负责人王老板感慨万千。这背后,是一段长达7年的金融陪伴故事。
时间拉回至2018年,带着“把化工塑料吨桶生意做大”的梦想,王老板把企业从上海迁到了无锡。可梦想刚落地,现实的难题就来了:作为新落户的小微企业,企业在本地没有房产可抵押,团队只有几个人,规模远达不到多数银行的信贷“准入门槛”;更棘手的是,吨桶生产需要大量现金采购原材料,可下游客户的应收账款账期又长达数月,“钱收不回、货进不来”的循环,让刚起步的企业陷入困境。
“那时候天天跑当地银行,可他们要么说规模太小风险高,要么让我等审批流程。一等就是半个月,我的订单根本耗不起。”王老板回忆,就在他快放弃时,常熟农商银行的客户经理敲开了他的厂门。
听完王老板诉说的困境,客户经理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花了两天时间“摸底”:去下游客户那里了解企业的供货口碑,跟园区物业打听企业日常生产情况,甚至跟着王老板去仓库盘点库存。确认企业经营真实、前景可靠后,客户经理立刻启动“小微绿色通道”,加班加点收集材料、上报审批,仅用3天时间,就为企业敲定了50万元贷款。
“拿到放款那天,我第一时间付了原材料款,生产线当天就动起来了!”这笔“及时雨”,不仅解了王老板的燃眉之急,更让他对“银行服务小微”有了新的认知——原来真的有银行愿意“蹲下来”了解小微企业的需求,愿意做“难而正确的事”。
这份信任,成了双方长期陪伴的起点。经过4年销售爬坡阶段,企业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常熟农商银行的授信额度也跟着“水涨船高”:从最初的50万元,到200万元、500万元,再到1000万元,每次额度调整前,客户经理都会提前上门,根据企业的订单量、回款周期、新设备采购计划量身测算,确保资金“既够用又不闲置”。
2024年,王老板决定“再迈一步”——在江阴购置新厂房,扩大生产规模。得知消息后,客户经理主动对接,提前评估厂房购置所需的资金规模、梳理抵押流程,最终助其获批2000万元授信,让新厂房得以顺利启动建设。如今,站在新厂房里,王老板指着墙上的“发展时间表”笑称:“每个关键节点,都有常熟农商行的‘脚印’。”
从50万元“救命钱”到2000万元“发展金”,企业的成长轨迹,正是常熟农商银行坚守“做小做微”战略的生动缩影。
(钱凌飞 彭逸星)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