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肩向光 声动扬中

电波里的独白
调音台的推子还残留着早晨节目的温度,耳机里循环着刚录完的民生访谈片段,窗外的路灯渐次亮起时,我才惊觉又一个记者节悄然而至。作为兼具主持人与记者身份的电台人,这个节日从不是聚光灯下的表彰,而是藏在电波褶皱里的细碎回响。
直播间的热线是一个战场。暴雨天里,有司机打来电话说路段积水,我一边插播路况提醒,一边联系交警核实信息,并联系市政园林工程处工作人员进行疏通;有听众打进热线求助被电信诈骗了,我们一遍遍地拨打公安部门的咨询电话。话筒前的从容,藏着背后无数次的核实与协调——记者的敏锐,从来都是在细节里打捞真相,在时效中传递安心。
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声音,经调音台修饰后通过电波传出,收到独居老人查询社保账户、医保政策时的那一句“谢谢”,我懂了记者的价值从不是华丽辞藻,而是让微小的声音被听见。
此刻我轻触调音台,想起刚入行时前辈说的话:“电台人的记者使命,是把看不见的故事,变成听得见的温暖。”
□ 祝婷
以声为桥,听见人间的温度
今年的记者节,心里多了一份特别的触动——虽是主持人的身份与大家相伴,却和记者们有着同样的初心:用声音记录真实,用真诚传递温暖。
每次坐在播音间,我总想起那些藏在电波背后的故事:是走访老街时,老匠人手里不停的针线;是蹲点菜市场时,摊主们爽朗的吆喝;也是深夜加班时,编辑们反复打磨的字句。这些细碎的片段,就像文字里说的“话筒里藏着烟火”,没有华丽的修饰,却满是人间的鲜活。
我们常说“以声为翼”,其实这翅膀载着的,是对生活的热忱,更是对听众的牵挂。就像记者们奔波在新闻一线,我们也在电波这头,努力把每一个故事讲得有温度、有力量,让听众在通勤的路上、休憩的午后,能从声音里听见熟悉的生活,感受到不期而遇的善意。
今年的“镇超”主持,也让我有了全新的领悟,融媒生产线,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主持人也可以很出彩,想借着今年的记者节感谢听众们的每一次倾听与陪伴,未来我还会继续带着这份初心,让电波里的温暖,永远与热爱同行。
□ 成石磊
从“念稿者”到“共情者”的蜕变
作为从业一年多的主持人,我正经历一场深刻蜕变——从传统“念稿”走向深度“共情”。而理论宣讲比赛,“苏超”“镇超”的赛事参与、单位青训营的系统学习,正是这场蜕变中最珍贵的催化剂。
曾以为播音台是唯一战场,只需字正腔圆传递信息;直到站上理论宣讲舞台,面对期待的目光,我从“传声筒”变为“思考者”。宣讲要求将党的理论与鲜活案例结合,用心用情讲好理论故事,备稿时的自我消化与思想淬炼,让我传播的内容有了灵魂温度。足球赛事评述则教会我“双向共鸣”。初为“小白”时,绿茵场上球员累到抽筋仍起身回防的瞬间、各年龄段球迷齐声呐喊的热血,让我明白赛事核心从不是数据堆砌,而是用声音串联激情与热爱。“镇超”主持经历更让我领悟:优秀主持人既要懂专业,更要懂人心,让话筒成为连接赛场与观众的情感桥梁。青训营里,前辈倾囊相授的经验,为我的成长补足“内功”。如今我深知,融媒体时代手握话筒,不仅是放大声音的能力,更是新时代文明传播者的责任。
未来,我将继续以专业素养打磨声音,既求清脆悦耳,更重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让每一次播报都成为传递真理、凝聚力量的乐章,为时代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 章群
别忘了给自己鼓个劲
今年的记者节,有一些不一样的感悟,那是从青淬训练营的“再出发”到“镇超”绿茵场边重新感受镜头的滚烫。
这场乡土足球赛,让我从《扬中新闻》演播室走出来,重新认识新闻最本真的模样。
赛场上,球员是教师、工人、创业者,脱下工装便化身绿茵战士,每一次奔跑都带着“为家乡呐喊”的热血。赛场外,特色市集里的美食香气、非遗表演的灵动舞姿,还有球迷脸上藏不住的笑意,都是最鲜活的民生注脚。不再是冰冷的数字与框架,而是烟火气里的温暖与力量,是小城发展的蓬勃脉动。
作为一线记者,我们记录赛事胜负,更记录背后的乡土情怀与城市活力。这份职业,早已不是谋生手段,而是用镜头和文字,定格时代里每一束平凡却闪耀的光。
最后,想对所有跑现场的同行说,我们总追着进球的瞬间、围着赛后采访的人群,但也别忘了给自己鼓个劲:这一年的奔波、熬夜、抢时效,一路相随,一起见证,都特别有意义!
□ 黄允澍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