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从容容 游刃有余 有出息

天时、地利、人和的“及时雨”
5月8日下午一点多钟,久违的一场雨终于落下,并且越下越大。“太好了,终于下雨了!再不下雨真要干死了。”持续已久的干燥天气,让我和同事几乎同时喊出这句话,并玩笑道:“天气预报这次好准,说一点多就一点多”。万万没想到,玩笑话竟和傍晚的一通电话“呼应”上了。
快五点钟时,接到“扬中气象”一则信息,这场雨是他们今天“人工增雨”作业,希望媒体能够做科普报道。惊讶之余,我随即要到具体业务人员联系方式,并同步发微信告知新媒体编辑相关情况,表示“过会交一条微信。”
这类稿件采写并不复杂,更讲究“快、准”,尤其是在雨已经下了半天的情况下。于是,我直接罗列了想要的关键信息和有关“人工增雨”的几个问题,等待对方回复期间,开始搭文章大框架,只待有了信息直接“填空”,最高效率让“时效”稿件落地。
回看记录,从收到信息到完成微信稿件,耗时1小时10分钟。
稿件交给编辑20分钟后,得知当日“扬中气象”工作人员也同步联系了我同事,因此她收到了两份稿件,最终编辑将两篇稿件进行融合,让文章1+1>2更有料,并对“扬中发射多枚火箭弹!人工增雨现场来了!”原标题进行了修改,从“人工增雨”现场视频中取材,改为“今天扬中这场雨,原来是他们‘轰’下来的~”,制造出临场感。
最终,这篇本以为已经有些“晚”的“人工增雨”文章,经推出后很快破万,并且留言区也迎来了久违的“热闹互动”,你来我往的互动和答疑十分活跃,为报道又增加了多个角度的信息补充和维度拓宽。
如同“人工增雨”需要特定的天气条件,这篇“迟到”的文章依旧能够收获2万+阅读量和高互动,其实也是满足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内容恰是大家盼了很久的“雨”,封面又有着引人好奇的“火箭弹”,媒体人尽可能快而全的采写编,种种元素精准契合了公众的兴趣点、关注点,落成了微友心里的“及时雨”,促成了文章“走俏”。
□ 匡雪莲
“提问与回答”还是“跟着故事走”?
《创二代许琳:坚守“产品如人品” 从传承者到创新者,从拓业走向深耕》《创二代倪倩倩:以“三心”为钥,让三代老厂跑出“加速度”》这两次“创二代”采访,与其说是“提问与回答”,不如说是一场“跟着故事走”的对话。
提纲没写“大问题”,只挖“小切口”:从“个人故事”牵出“事业内核”。我刻意避开了“如何看待创二代身份”“企业未来规划”这类空泛问题——毕竟,比起“宏大叙事”,锚定她们身上最特别的“反差感”,藏在细节里的选择更能打动人。后来发现,这种“从小切口挖深”的思路特别适合人物采访,因为能促使她们主动聊的更多,这些藏在“小事”里的决策逻辑,比单纯的“业绩数据”更有温度。
沟通没靠“追问”,全凭“跟着走”:让她们当“故事主讲人”。
采访两位“创二代”那天,我们没在办公室坐多久,我也没急着提问,而是跟着她们在生产线旁走走看看,收获了很多坐在办公室里聊天得不到的信息。“跟着她的脚步看场景”,反而能让受访者主动打开话匣子。对企业家来说,“具体的经历”比“抽象的道理”更愿意讲——不打断、不催问,跟着她们的回忆走,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坚持与成长,自然会慢慢冒出来。
又至记者节,回望这两次采访,才更懂“四力”不是纸上口号,而是藏在每一次对话里的实践。脚力是跟着倪倩倩走进车间的脚步,是站在许琳曾面对的荒地上的凝视,唯有走出办公室、贴近现场,才能触摸到新闻最鲜活的肌理;眼力是避开空泛提问,于寻常采访中发现不寻常的切口,让人物故事跳出刻板框架;脑力是放弃“追问业绩”的惯性,转而挖掘“看到旧厂房皱眉”“一砖一瓦”背后的决策逻辑,用思考串联细节、读懂人物内心的坚守;而笔力,便是将这些带着温度的小事、带着情感的瞬间,转化为能让读者看见“传承与创新”的文字,让“产品如人品”的家训、三代老厂的坚守,真正走进人心。
作为记者,我们始终在“走”与“听”、“看”与“写”中前行,未来也会带着这份对“四力”的践行,讲好每一个值得被看见的故事。
□ 杨蝶飞
承博士善责 书扬中温度
1月,我所采制的微信稿件“施正荣回到母校同德中学,他说……”阅读量获得了新年首个1.8万+,让我既兴奋又意外。
当天,接到王萍主任的采访通知后,我和方伟前往油坊采访。到达现场后,施正荣博士还未到,我与学校老师先进行了采访,了解到部分情况。首先,施博士是同德中学1979年的毕业生,此次回母校是应慈善总会的邀请,其次,施博士一直关注母校发展,曾多次给与经济捐助,师生们为了表示感谢,同德中学还专门建有院士风采馆。
联系到之前的采访报道,了解到施博士一直深耕光伏新能源产业,2004年1月,他在扬中注册成立全市首家光伏企业江苏环太硅科技有限公司,在“工程电气岛”基础上,直接催生了“绿色能源岛”城市名片的加持。如今,扬中光伏及配套企业已近50家,这些企业发展与壮大,或多或少都与施博士有联系。
讲座开始后,施博士向师生们讲述了自己深耕行业30多年来,见证和推动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故事,并与在校师生分享了治学做人、干事创业的经历与感悟,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施博士除了专注自己的行业,他也鼓励同学们多关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ChatGPT等领域,要让自己成长为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这与当下提倡的,要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讲座结束后,我又采访了慈善总会,原来自2006年起,施博士与爱人张唯女士在扬中设立了“施氏家族‘慈善血透’项目基金”,截至目前,捐赠总额已达1425万元,救助超过3800人。
作为记者,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所追逐的新闻线索,从来不是冰冷的事件,而是事件背后的人、人的故事、故事中的温度。施正荣博士回母校,是“情”;推动光伏产业发展,是“责”;坚持十几年慈善,是“善”。这些“情、责、善”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最有价值的新闻,也凝聚成打动人心的力量。
因此,在撰写那篇稿件时,我并未仅仅停留在“施正荣回母校”这一事件本身,而是尝试将他的赤子情、产业责与慈善心融入文字。当看到后台不断刷新的阅读量,当读到读者一条条留言,我心中充满欣慰与自豪。他们说:“原来扬中还有这样有担当的企业家”“为施博士的善举点赞”“孩子看完说以后也要像他一样”……原来我们手中的笔,真的能够传递温暖、点燃希望,让更多人看见这座城市的美好。
□ 徐岚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