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1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综合新闻
2025年11月21日

科技赋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常熟紧扣民生需求发展智能建造

文/融媒记者 张怡心

秋冬时节,江南名城常熟再次吸引了全国建筑界的目光。11月19日,2025年智能建造(常熟)观摩会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在实地观摩与思想碰撞中共同探寻智能建造发展新路径,感受常熟这座“建筑之乡”以科技创新驱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今年3月31日的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暨新型建筑工业化推进大会,到此次智能建造观摩会,常熟以务实的行动彰显了全国百强县前列城市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定决心,描绘出传统建筑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崭新图景。

在数字科技新城科创港项目现场,建筑机器人集群协同作业的场景让观摩者印象深刻。“我们全面采用了地面整平机器人、抹平机器人、墙面喷涂机器人、抹灰机器人、智能施工升降机、5G塔吊等智能装备,不仅大幅节省了人工,更通过‘一带一帽’智能安全管理系统为每一名工人提供实时安全提示,护航施工安全。”圣峰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波介绍说。

展望未来,陈波表示,将继续深化智能建造场景应用,“我们正在各个工种推广小型智能机具,如已试制成功的第三代钢筋绑扎枪和振捣机器人等,既节约了人力,又显著提升了工艺质量。”此外,通过整合智能建造管理平台,圣峰建设实现了对材料、设备、人员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正朝着“少人化、低成本、精管理、高质量”的目标稳步迈进。

技术突破为常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硬核动力。海虞区域医疗中心项目采用的5G智能塔吊实现了地面远程精准操控,指令延迟仅50毫秒,吊装精度达到惊人的±2厘米;仁烁光能研发的钙钛矿光伏幕墙巧妙地融合了高效发电功能与现代建筑美学;佰家丽公司创新利用回收矿泉水瓶开发生态友好的建筑声学材料,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400吨。

这些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源于企业的自主研发,也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平台的强力支撑以及声学创新谷等高能级载体的综合赋能,多方协同形成了良性的创新发展生态。“我们的环保声学材料已成功应用于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特斯拉总部等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的办公空间。”江苏佰家丽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袁正信心满满的介绍展现了常熟智能建造产业相关企业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常熟这样体量的城市,在智能建造系统优化方面具备天然优势,这里的‘烟火气’更需要科技来守护。”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明的观点点明了常熟发展智能建造的独特价值。她指出,智能建造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和持续优化,其最终目标是提升市民在城市空间中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在深入了解常熟的实践后,她对这座城市将技术创新与民生需求紧密结合的发展思路给予了高度评价。

江苏省“双创”人才、中亿丰建设集团首席专家汪丛军表示,常熟建筑业规模已达250亿元,在建工程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更为关键的是,行业发展的重点已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向了深刻的质量提升。他特别强调,自年初《常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暨新型工业化三年行动方案》发布及常熟市智能建造产业创新中心成立以来,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省级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从2023年的2个迅速增加至8个,在苏州各板块中位居前列,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政策引导始终是常熟建筑业转型的“定盘星”。年初发布的三年行动方案清晰地勾勒出常熟建筑业的发展蓝图:聚焦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等五大重点领域,力争到2027年底实现“建筑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的宏伟目标。

在此基础上,常熟创新构建了“政策引导+国资赋能+多方参与”的推进机制,住建、工信、财政等多部门协同发力,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截至今年9月,全市已累计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超过4500个,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突破3.3万台(套),2024年绿色建筑新能源产业产值更是荣登苏州榜首。这一系列成绩充分证明了常熟推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力度与成效。

从年初的宏伟蓝图到年末的丰硕成果,常熟以两次盛会为标志性节点,正以智能建造为笔、以科技创新为墨,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奋力书写属于“建筑之乡”的崭新篇章。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