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兰沟村:由内而外的美
乌兰沟村村民任长俊和妻子高桂玲正 在打理自家的暖棚。
江平 摄
□记者 江平
到乌兰沟村采访时,正值初秋。
出林西县城,向南沿306国道行进10余公里,便到了乌兰沟村。此时,夏日的暑气尚未散去,漫山遍野,葱葱茏茏,一片片玉米、谷子、荞麦贪婪地吮吸着阳光和水分,酝酿着秋的丰硕。
乌兰沟蒙语意为“红色的沟”,地处林西县十二吐乡。“这里曾是全乡人均收入最低的村子,贫困户占了全乡五分之一……”乡党委宣传委员杨卓话音未落,车已到村口。抬眼望去,一栋栋灰 、白、黄相间的民居整齐排列在蓝天白云之下,掩映于苍翠葱茏之间,显得格外静谧。村子里,道路街巷干净整洁,房前屋后不见草堆柴垛,取而代之的则是村民自己种的几簇鲜花、几棵绿树或是几排向日葵,一路行进,一步一景。
“这几年村里人居环境变化可真大,以前家家都用旱厕,冬天冷、夏天臭,苍蝇到处飞。现在好了,既方便又干净……”乌兰沟村党支部副书记房文峰一边走一边向记者介绍,从2019年开始,全村共有274户村民进行了厕所改造,家里安上了方便卫生的“蹲式”厕坑和便捷的冲水设施,臭味消失了,苍蝇、蟑螂少了,村民的生活习惯、环保意识也随之悄然改变。
“厕所革命”仅是乌兰沟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后来,村里又相继配置29个垃圾转运箱以及垃圾清运车、洒水车等,困扰农村环境卫生的“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2020年,政府投资对乌兰沟村96个农村庭院进行改造提升,村民家家户户门前都得到硬化、美化。“以前晴天土、雨天泥,现在好了,出了家门口就是柏油路,干干净净的。”一位路过的村民对记者说。
硬件有了,环境变了,乌兰沟村因势利导,实施“村党总支+党小组长+网格长+党员”的“4+”责任体系和门前三包、公益岗管护、党员维护的日常管护机制,全村48名党员干部带动367户群众参与环境治理,实现了人居环境长“治”久“靓”。
美了“面子”, 还要富了“里子”。
在乌兰沟村村民任长俊的蔬菜暖棚里,他和妻子高桂玲正在忙碌。“再有十天左右,这茬儿西红柿就下来了,我们两口子弄这2个棚,一年保守能赚10万元。”任长俊说,以前靠着三四十亩旱地种荞麦、玉米,一年下来纯收入也就一万多元,连基本开支都不够,只好打点零工来补贴。后来,在村里的帮助下他建起了2个暖棚,专门种西红柿,日子很快就有了起色。“以前是种一坡,打一锅;现在是种一棚,拉一车。以前是有啥吃啥,现在是吃啥有啥。”谈起现在的日子,任长俊和妻子的脸上堆满了笑容。
谈起乌兰沟村的暖棚产业,还有一段曲折,2016年前后,在一位县领导的建议下,村里决定发展设施农业,村干部起早贪黑筹资、征地,建起了第一批27个暖棚,但由于处于探索阶段,建设标准又低,祖祖辈辈种惯了地的村民压根儿就“不认”这个新鲜事物。无奈之下,村干部、2名村民组长和1名党员主动站出来,认领了这27个棚,没想到当年一个棚就赚了1万多元。“收获的时候,我们天天拉着西红柿往市场送,根本不愁卖,而且一次一算账,天天有收入。”房文峰说,这些变化,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转眼几年过去了,乌兰沟村的暖棚产业早已由当年逼着种、求着种变成了今天村民追着种、抢着种,全村“柿”业热潮涌动,群众干劲儿十足。
据房文峰介绍,目前全村发展设施农业暖棚141栋,通过组建农民合作社使产业分红收入达12万元,人均增收1.5万元,全村95%以上的村民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结合京蒙帮扶资金新建食用菌棚150栋、生产加工车间1处,注册“乌兰沟杂粮”品牌,杂粮种植面积达1.2万亩,带领210户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走出了一条“村有产业、家有就业、人人参与”的新路子,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25.3万元、带动群众就近就业200余人。
“颜值”美了,“气质”变了,产业兴了,收入增了。昔日全乡“倒数第一”的乌兰沟在短短几年里实现了由穷到富、由脏乱差到亮净美的“蜕变”,今后的日子,定会越来越好。
陕西智森芯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