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海平调:古老剧种正在重焕异彩
记者 卓佳洋 通讯员 邵颖玢
近日,宁海平调精品折子戏《李慧娘·见判》和《金莲斩蛟》在香港九龙高山剧场“中国戏剧节2018”调腔、平调专场精彩上演,向香港市民展示了宁海平调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好评无数。作为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宁海平调正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走向更大的舞台,重焕异彩。
1
宁海平调是一种产生在宁海,流传在浙东三门湾地区的地方戏。它起源于明代中后期,成熟于清代中期,兴盛于清末民初,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早期的艺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全家从事演出的“专业户”,演技由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以演戏为生,在封建社会地位很低,在没人请演的时候,他们便只好挑着米箩,携老带少到别人院子里唱“贺彩词”,这种家庭式戏班被人称为“米箩担班”。另一类艺人则相当于票友,他们演唱平调是出于一种爱好,据记载,当时东乡岳井一个有名望的人物蒋楂乡还成立了“有赅班”平调班子。
到了清代中期,宁海平调进一步走向成熟,一批配套比较齐全的职业性戏班出现。清道光年间的艺人杨景岳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练就了一套过硬的把子功夫,还自创了一门表演特技——耍牙,杨景岳将其应用在《小金钱》“独角龙”的表演里,为人叫绝。这门技艺传了一代又一代,成为宁海平调艺术中的一大特色。
清末民初,平调戏班不断增加,办到了象山、三门、黄岩一带,在农村地区享有盛名。后因战乱相继解散。新中国成立后,宁海平调也几经沉浮。1960年,宁海平调剧团成立,长达几个世纪被视为“土包子”的地方戏曲,成了受政府保护的文化艺术团体,走上正轨。剧团广招人员,加工大戏,开始频繁地巡回演出,并拓展了演出空间,在临海、天台、慈溪等地剧院表演时场场爆满,甚至有观众半夜起来排队买票。但剧团的辉煌至文革时期戛然而止,宁海平调从此走进低谷,淡出舞台。1983年,剧团重启,顺应市场经济需求,在宁海平调剧团的基础上增加了宁海县越剧团的牌子。但平调并未被遗忘,1995年5月,宁海县平调研究会成立,时任会长的黄正智呼吁更多力量抢救、保护、传承这一古老剧种,在众人的努力下,2006年宁海平调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宁海平调传承难的窘境有所好转。
作为宁海平调唯一的专业性保护传承单位,宁海平调艺术传承中心开始对其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20多年里,宁海县平调研究会也始终致力于此。近年来,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相继推出《金莲斩蛟》《白雀寺》等平调大戏和一些精品折子戏亮相省、市舞台,使平调重新回归到观众的视线中。今年,宁海平调在香港演出,更打响了品牌,扩大了知名度,提高了影响力,使平调发展迎来了曙光。
2
香港之行大放异彩的背后,浸透着无数人对宁海平调的努力与期盼。
2017年7月,重返宁海平调艺术传承中心的唐洁妃接到了一份来自上海的邀约,请剧团到香港参加“中国戏剧节2018”,要求两部不同版本的平调折子戏各20分钟,每部必须要有耍牙绝技表演。此次戏剧节是推广传统戏曲艺术和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平台,集结了各地不同剧种的优秀院团,面对这个绝佳的展示机会,宁海平调艺术传承中心自然义不容辞。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拿出两个高档次、高水准的精品折子戏并非易事。尽管《李慧娘·见判》和《金莲斩蛟》属于经典剧目,前些年也曾登台表演过,但由于演员调动、观众审美变化,老版本几乎要推倒重来。改唱腔、选剧本、调台词……在宁海县平调研究会新老会长黄正智、袁哲飞、杨象轮、童青燕等人的支持下,在宁海平调艺术传承中心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两个折子戏雏形初现。
为了力求精益求精,呈现完美舞台,宁海平调艺术传承中心专程请了安徽徽剧院导演宋养俭和上海昆剧院导演俞鳗文前来分头为两部折子戏作品精心打造。当时恰逢过年期间戏曲汇演,俞导现场观看,了解演员以及剧团基本情况之后,定下3月来进行排练。忙碌的演出之余,今年3月,宁海平调艺术传承中心的演员们迎来了一段封闭式训练。“导演对舞台语言的应用,角色性格的把握非常立体到位,能够通过各种眼神、动作、表情的设计,挖掘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唐洁妃说。例如,在《金莲斩蛟》片段中,山大王李蛟不可一世的坐姿,由本来的正襟危坐,改成了“座山雕”一般,头向后仰,一手靠在椅背上,更具舞台张力和感染力。当然,导演的要求也相当严格,排练期间,除了吃饭上厕所,所有演员一整天都泡在排练厅里,一遍遍抠动作、练表情,全身心沉浸在自己饰演的角色中。20多天的排练,主演之一的薛巧萍表示,酣畅淋漓。
除了演员表演,另一边,舞台服装、舞美道具也在加急准备,戏服花边用金丝手工绣制,在绍兴专业定制。在准备过程中,日常演出也不能落下,整个剧团都在紧锣密鼓地高速运转。6月20日,剧团20多名演职人员启程前往香港。
3
6月23日、24日晚,《李慧娘·见判》和《金莲斩蛟》两出折子戏惊艳亮相,扮演李慧娘的吕娅娜脚踩三寸金莲、手舞四米水袖,各色小鬼翻跟斗、展特技,扮演李蛟的薛巧萍一口獠牙、左右翕动……演员们精彩的表演令观众目瞪口呆,获得满堂彩。演出之后,香港上海戏曲艺术协会会长卜啸龙专门到后台来慰问,还频频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演得好。
其中最富表演魅力和观赏性的莫过于绝活“耍牙”。当一脸狰狞的“独角龙”嘴巴里突然吐出几颗串獠牙,上下左右翕动时,剧场里就发出了惊叹声和掌声,随着节奏的跟进、情绪的紧张,獠牙越露越多,忽上忽下,左右翻动,台下掌声雷动。
别看台上面露凶相、一脸狰狞,实际上宁海平调耍牙表演者是个纤弱秀丽女子——薛巧萍,这次香港之行,她与宁海平调艺术传承中心负责人唐洁妃一起,在香港文化中心进行了《“非遗”平调与耍牙艺术》专题讲座,分享了平调历史、艺术特色和她的耍牙之路。
最初的宁海平调由清一色的男子扮演,往往阳刚有余、阴柔不足,为提高叫座力,平调艺人创造了许多表演特技,其中耍牙就是演员能将2至8颗大獠牙含在口中,通过舌头吞吐和口形变化,翻滚牙齿来展现剧中人物内心不同的情绪。2000年,为了掌握这门绝技,19岁的薛巧萍开始跟着叶全民学习耍牙。每天的练习十分枯燥,一面镜子、一把椅子、一包纸巾、一个垃圾桶,时常含得口水直淌。女生牙床较小,耍牙用的材料是猪牙,非常锋利。“刚开始含牙的第一周,她的整个牙床被刺得血肉模糊,红肿溃烂,不能吃东西,连话都说不出来,只能靠打点滴消炎、补充能量。”当时与她一起学的还有8个女孩子,最后都忍受不住一个个陆续放弃了。
凭着过人的毅力,薛巧萍坚持了下来。2006年,宁海平调入列首批国家级非遗,大大鼓舞了薛巧萍,也让她意识到这门绝活不仅是表演的工具,也是一份传承的责任。于是,她又找来了师傅叶全民从头开始练,獠牙不够,她就用树脂做假牙,牙床太小,她就用手撑开两边嘴角,冬天唇纹爆裂、嘴角发炎、一张开就疼,她也忍住了。2008年,薛巧萍已能熟练表演10颗牙,成为了独当一面的耍牙演员。
作为平调耍牙传承人,十余年的历练和坚持,她说,“獠牙已成为我的另外一副牙。耍牙传到我这一辈,不但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更要创新发扬光大,不能让老祖宗的绝活在我们手里消失。”如今,平调传承班招来的学员中,也有几个小师弟拜入叶全民门下,学习耍牙。这门古老的技艺正在萌发出更多新的传人。
4
近年来,宁海平调在各大舞台多次亮相,收获了许多荣誉和掌声。除了参加政府举办的大型活动,平调大戏经常在县里百姓大舞台演出,群众认可度高了,观看人数慢慢回升,使大家看到了宁海平调重现辉煌的希望。
同时,宁海平调艺术传承中心优秀的演职人员也在逐渐成长,挑大梁的青年演员吕娅娜、胡琼琼、陈海燕、郑赞琴、张晓霞、王秋桦、戴华君、吴九李、陈琼瑶等人,都是剧团里的中坚力量。今年,宁海平调艺术传承中心还启动了《葛洪》这部原创平调大戏的创作工程。
尽管前景无限,但宁海平调的传承与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困境。首先是人员与资金问题,排演一部平调大戏要有时间、精力、资本等各方力量的注入。“宁海平调的市场有局限性,剧团首先需要解决生存问题,因为越剧受众面广,剧团需要到各地演出越剧得以维系,传承与生存,两方兼顾并不容易。”唐洁妃表示。
平调停演时间太长,很多观众都生疏了,要让宁海平调立得住脚、扎得牢根,就必须融入群众,让观众喜欢听、喜欢看、喜欢唱。唐洁妃还希望借助全县农村文化礼堂的平台,大力推广宁海平调走基层、进农村,让宁海平调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
《李慧娘 见判》
《金莲斩蛟》
薛巧萍与其他演员在彩排
香港演出合影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