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石与鲁迅
一、初识鲁迅
1925年春,柔石在北大当旁听生,选修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有了师生关系,但未会面。1928年6月柔石去上海,知暂住友人居所与鲁迅先生相邻,遂在鲁迅原厦大学生王方仁的引见下拜见了先生。两人聊起了方孝孺,柔石告诉先生自己原名、笔名的由来,并把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送先生审阅。鲁迅得知他们还居无定所时,介绍他们租下景云里23号。这是他们的初次见面。
二、共创《朝花》
随着交往的增多,鲁迅对柔石的作品和人品很欣赏,分别将《旧时代之死》、《人鬼和他的妻子》推荐发表,柔石成了先生家中的常客。因同感当时出版界之寂寞,几人商量组织“朝花社”,筹办《朝花》期刊,并同时出版《艺苑朝华》美术丛刊,由柔石具体经办。后来鲁迅又把《语丝》交由柔石负责。共同的办刊历程和木刻爱好使两人亲如父子,单《鲁迅日记》载及的来往就有近百次。
三、并肩战斗
1929年秋,党中央决定组建一个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联盟”,柔石参加了“左联”的筹备工作。1930年2月,柔石和鲁迅、冯雪峰一起出席“上海新文学运动者讨论会”和“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注:鲁迅和冯雪峰的关系是通过柔石的努力才得以密切的,而冯是向毛泽东全面介绍鲁迅的第一人,毛泽东进“鲁迅治丧委员会”也是冯提议的);3月,三人又一起参加了“左联”成立大会;5月,柔石和鲁迅出席了“左联”第二次全体会议。一起为党的文化事业尽心尽力。
四、“为了忘却的纪念”
柔石牺牲的噩耗传来,鲁迅十分震惊和悲痛,沉重地感到自己“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在“左联”机关刊物《前哨》创刊号“纪念战死者专号”上亲撰《柔石小传》和《中国无产者革命文学和前躯的血》等文;后来又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写下了“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著名诗句;直至辞世前作《写于黑夜里》,鲁迅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缅怀柔石等战友。
一、柔石作品
1、简介
柔石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创作十分丰盛。目前仍保存着已发表的55万字的创作、63万字的译作和22万字未发表的手稿。其中主要创作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中篇小说《三姊妹》、《二月》、《为奴隶的母亲》,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诗歌《战》、《血在沸——纪念一个在南京被杀害的湖南小同志的死》,报告文学《一个伟大的印象》以及杂文《个人主义与流氓本相》等;译作有《丹麦短篇小说集》(与林淡秋合作)、前苏联高尔基的《颓废》(即《阿尔达莫夫家的事业》)以及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进步作家的作品。同时,他还编辑出版了刊物《语丝》26期、《朝花周刊》20期、《朝花旬刊》12期,以及专门介绍外国版画的画集《艺苑朝华》5辑,对繁荣我国的革命文艺创作,推进新文化运动和扶植新生的木刻艺术有着不朽的功绩。
2、代表作
《为奴隶的母亲》
作品写的是野蛮的典妻制度。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有着自己的孩子,过着正常生活的母亲,沦为替地主传宗接代的工具的屈辱的生活。在强烈的对比中,集中表现了她被剥夺了母爱的权利后无边的痛苦心理。对旧制度对劳动人民肉体的乃至精神的折磨给予了无情控诉,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根据《为奴隶的母亲》改编的甬剧《典妻》在戏剧界造成了轰动,并获全国大奖。
《二月》
作品写的是去乡村中学任教的萧涧秋与陶岚恋爱及帮助采莲母子的故事。作品借爱情故事的情节,塑造了一个徘徊于大时代革命潮流岸边的苦闷矛盾的知识青年的典型,表达了人类普遍命运中的孤独与无助在那个时代的特殊体现以及彷徨中对生命底色的坚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根据《二月》改编的电影《早春二月》,也是新中国电影艺术的精品。
《旧时代之死》
这是柔石唯一一部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它描写一位名叫朱胜的青年,在守寡的母亲艰苦支持下,勉强读到大学二年级,失学就业后受不了老板的专横气势,辞去了C社书记的职务。对社会的强烈不满与放纵狂饮,加重了他原来就有的肺病。小说反映了主人公遭受一系列打击之后的心理反应,表现着“时代病”的传染与紧张。
《一个伟大的印象》
这是柔石参加全国苏维埃大会区域会议之后而创作的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通过“辽东的同志”和“十六岁年轻的勇敢的少年”两个主要形象的生动刻画,真实而深情地报告了大会盛况,写出了与会者的精神面貌和作者的切身感受,颇为亲切动人。它用刘志清的笔名发表,以后又被译成日文,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战》
这是柔石的一部早期作品,是一首富有激情的诗篇和催人奋进的战歌。他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号召人们起来战斗,为了祖国的前途,为了子孙的命运,不惜一切战斗。全诗语句紧凑,节奏感强,充满豪情,富有浪漫色彩,是一位热血青年内心世界的强烈流露。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