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最早接触《论语》是在六七岁时。那时,父母会和几个朋友几家相约到公园游玩。一次,父亲问于丹:“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今天这么多人,你去看看,这里谁是老师?谁不是老师?”于丹观察一圈后回来对父亲说:“有一个阿姨对人特别好,照顾我们每个小孩子,应该是老师。有个叔叔大声说话还吐痰,他不是老师。”一番话引得周围的叔叔都笑了,这时候父亲说:“你看那个阿姨好吧?她是老师,你要和她一样好,这叫‘见贤思齐’。你看那个叔叔不好吧?他也是‘老师’,我们应该‘见不贤则内自省’,就不能向他学了。”
父亲还给于丹讲“君子慎独”这个概念,在人多的场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个人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这些都给于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然,有时把于丹说烦了,于丹就跑了。跑了就跑了,父亲从不把于丹揪回来,他希望让一切都在自然中。
那时,父亲虽说下放到农村,但他一有时间就到处转新华书店,给于丹搜罗各种小人书。有一段时间,每星期能一箱子一箱子地寄回来。妈妈因此曾数落他买重复了,比如八个样板戏仅《红灯记》各种版本就买了7本。父亲会指着他的“收获”解释说:这是电影的,那是手绘的;这是程十发画的,他画的要看。当时大画家都画小人书去了,他会挑名家画的去买,找各种版本买。现在看来于丹也够奢侈,一个四五岁的小孩看书已经可以挑版本了。父亲也因此会和于丹讨论,看哪个版本画得最好。
于丹8岁的时候读《红楼梦》《金光大道》《艳阳天》,邻居感到很惊讶。父亲哈哈一笑说,“只要女儿喜欢读就让她读,慢慢就懂了。”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