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灌南教育:实现从一本教材到信息化教学的华丽转身

□ 李 敏

在建县60年、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灌南县的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

灌南高级中学教师屠吉祥说:“灌南建县60周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60年,也是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60年,是灌南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60年,更是教育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60年。”

1984年,刚毕业的他来到五队中学,学校里只有3排教学平房,桌椅破旧,校内中心路是煤渣铺成的,下雨天到处是雨水和烂泥,学校里有2口小井,学生吃饭就靠小井里的水。学生宿舍里,床是土砌的,一个房间里住了十几个学生。

“那时全县学校的条件比较简陋。教室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是老师上课的主要教具。”那时上课,老师每节课都要在黑板上反反复复写字,不够写了,用黑板擦擦掉再写,一堂课下来,嘴里、头发上、衣服上沾满了一层白白的粉笔灰。

学校的教室就是一间屋子,教室里多是破旧的课桌,下雨天,教室里滴滴答答漏着雨,凳子有的还是学生从家里搬来的。黑板上的板面或已掉渣,白斑点点,需要定期刷黑漆。由于条件有限,农村中学经常停电,学生上晚自习只能靠蜡烛、煤油灯,光线不好伤眼睛,煤油灯烧时间长了对呼吸道也不好。

学习需要多做练习,80-90年代,老师为了出试卷,先用蓝色蜡纸坐底,打字,在文印室用手推式油印机推墨,最终一张张试卷被推印出来,一个班50人份的一份试卷大概半小时,费时费力。不像现在电子化办公,电脑连接打印机,在网上编辑好试卷内容后直接打印,太方便了,这是几十年前不敢想象的事情。

90年代初,灌南高级中学有了第一个多媒体教室,后来,所有教室里都有了电视机和VCD,英语课上课不再是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录音机和VCD的使用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很多快乐。渐渐地,简易的多媒体设备走进了学校的课堂,老师可以不必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而是用幻灯片给学生展示课本知识,既生动又形象。

“如今,孩子们就更加幸福了,每个教室都有投影仪之类的先进武器,多媒体的应用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可以看动画,可以跟着读跟着写;平时还可以上网查询自己需要的知识,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老师只要用鼠标一点,就可以把知识以更生动的方式教给学生们。”

昔日低矮的瓦房、破旧的教室早已不见踪影,学生都在整洁的教学楼里读书。今天走进学校,不论是乡镇还是县城,教学条件都很好。学校操场变大了,校园内篮球场、乒乓球台、双杠、单杠等各种体育设施齐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深切关怀下,各学校都开展了规范化学校的硬软件配套建设工作。配备了教育教学所需的微机室,室内配备了最大班额数量的电脑;语音室在微机室的基础上配备了语音软件、硬件,解决了教学工作之所需;配备建设了高标准实验室;建设了拥有上万册图书的宽敞的阅览室,为师生的课外阅览奠定了基础。同时建有仪器室、音乐美术器材室,体育器材室,各种仪器、器材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社会教室、劳动教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场所。心理咨询室、卫生室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学校配套建设了多媒体系统,大屏幕彩电进教室,从而使教学方式更加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更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教育孩子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们的责任。”社会发展的旅途中,灌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软件硬件双提升工作,灌南人民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灌南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从传统的语数外补习班到画画、钢琴、舞蹈等才艺培训,家长们对教育可以说是热情高涨。屠吉祥坦言,“家长的善导是家庭教育的黄金,要掌握孩子的心理,抓好萌芽教育,才能使孩子身心逐步健康发展,学生来到学校接受教育,提高和进步,是我们老师的愿望,也是家长们的愿望,希望学生们能够学好知识,展翅高飞,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