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拉近与农耕文明的距离

本报记者 邓 园  通讯员 王寿强

 

“欢迎来到‘季园’,这个名字寓意着一年四季的美景皆能‘收入’园中。”作为小导游,海安市曲塘小学四(3)班的陈雨泽热情而称职。在季园南隅,便是晓晓博物馆啦。陈雨泽接着介绍说,馆名由南通原市委书记吴镕先生题写——“晓晓博物馆”意为“拂晓、知晓”,勉励同学们从小勤奋读书、知晓做人道理。

在晓晓博物馆中,同学们领略到农耕文化的魅力。“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科技进步,许多曾经令人熟悉又依赖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已被现代科技取代,有的甚至趋于失传或消亡。”四(2)班的朱瑞说,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常有诗句描写农耕文明的美好意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晓晓博物馆里的展品以及老师们收集、整理的曲塘先民农耕生活的历史资料和农耕知识,拉近了同学们与农耕文明的距离。

“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四(3)班的张育源指着一只石锚说,它是在1992年从曲水河畔挖掘出来的,据说是唐宋时期的货船用于停船靠岸的工具,“这让我们感受到,当时人们生活的不易,更让我们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六(2)班的朱嘉怡很喜欢在馆中读到的“黄自量”的故事。那是早年间的一位人称“黄老爹”的粮食小贩,他在店里放了几个“公平秤”,由买粮人自己称着买。顾客回到家中复量,从未发现短斤少两,于是黄老爹诚信经营的好名声传遍海安。有人对别致的竹编茶瓶情有独钟,有人更爱犁地、播种的农具,而四(3)班的陈镜羽则对着一架马车感慨万千,“过去的一切都是慢慢的,而现在高铁、飞机的时速不断有着新的超越。我倒希望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花点时间感受从前的慢生活,这样才能让我们更感恩先辈的付出,也更有了传承先辈精神、学习知识报效祖国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