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陈嘉庚: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陈嘉庚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毕生捐资助学、支援抗战,为祖国的革命事业与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身处海外,心系祖国

陈嘉庚早年在新加坡创办实业,他虽身居南洋,但一直心系祖国。1910年他加入同盟会,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嘉庚被推选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他带头捐款捐物,精心筹划组织,三年多的时间共筹款15亿元,还有大量药品、卡车等物资,同时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建立制药厂,支援祖国人民的抗日斗争。1939年他在南洋各地招募了3200余名汽车司机和修理工,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为中国的全面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汪精卫主张对日和谈,陈嘉庚则大义凛然地提出:“敌未出国前言和就是汉奸。”汪精卫叛逃后,陈嘉庚通告其叛国的六大罪状,并带头筹款,作为缉拿的费用。他说:“生是华夏人,死是华夏魂,倘若一息尚存,定会为祖国驱逐日寇尽力!”

 

不惧艰险,不计毁誉

1932年日军占领了新加坡,陈嘉庚遭到了日本宪兵队的疯狂搜捕,他没来得及与家人告别,就匆忙中乘一艘小火轮逃走。后来陈嘉庚多次更名改姓,仍时时有被捕杀的危险,为防落入敌手,他身上一直藏着一小包毒药,随时准备殉国成仁。

1940年3月,陈嘉庚率团回国慰劳抗日前线的将士和后方的军民。然而面对国民党的灯红酒绿,奢华贪腐,陈嘉庚极度失望。他在重庆的报纸上刊登启事,说明慰劳团一切费用自理,不需消耗政府和民众财力,同时决定突破国民党阻挠前往延安参观访问。

在延安,陈嘉庚深入学校、机关、工厂、商店和医院,与群众广泛接触,边区人民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困难中,仍然积极坚定地抗日和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使他深受感动。与毛泽东的多次会晤,更使他认识到“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捐资助学,兴办教育

陈嘉庚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还是一位毕生热诚为国兴学育才的教育家。他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

陈嘉庚几十年里倾资兴学,先后建立了集美学校、厦门大学和新加坡华侨学校等。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他反对重男轻女,帮助优待贫寒子弟,重视“德、智、体三育并重”,强调全面发展。

陈嘉庚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兴建数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自己的住宅却是一幢简朴的二层楼,既小且暗,办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艰苦朴素,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是老旧的;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都打了补丁。他有数百万财产,晚年却为自己规定极低的伙食标准——每天五角钱,经常吃的是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加上一条鱼。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作为华侨代表,积极参政议政,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集美学校、厦门大学的扩建和充实上。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