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博悟”少年“纵览”海上丝绸之路

本报记者 张玫莹  通讯员 苏 婷

 

4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在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近日,由常熟、江阴、张家港、太仓、吴江五地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万里江海通——江南与海上丝绸之路特展”走进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什么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中的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海上丝绸之路与江南水乡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在校园里的“缩小版”特展中走上一遭,历史长河中海上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在城西中心小学的“博悟”少年面前慢慢揭开。

“早在新石器时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民就凭借简易的航行工具开始探索海洋。秦汉以后,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外往来趋于频繁,海上丝绸之路渐成规模……”作为江阴市博物馆的“博悟”小讲解员,五(6)班赵小月在学校的这次特展中又承担起讲解的活儿。为了这次讲解,她上网搜集了许多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还走进博物馆探寻常熟、江阴、张家港、太仓、吴江等地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间的联系。“靠海、凭江、临河,富庶的江南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集散地。”作为水乡儿女,赵小月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漫步于展板之间,“博悟”少年们学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史料,还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研学。从一开始的乌篷小船,到郑和下西洋时期配备有罗盘等先进设备的大船;从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舰船,到解放江阴战役的渡江第一船,再到民族复兴之船——辽宁舰,五(6)班的“博悟”研学小组以“船”为切入口进行探究,他们发现“船”的发展映射着国家的兴衰。家乡江阴作为我国“远望号”测量船的停泊基地,令“博悟”少年们骄傲不已。袁誉宁对船舶建造知识非常感兴趣,他梦想长大后要为“远望号”的航行和探测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亲手绘制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后,六(1)班刘一杭发现,古今海上丝绸之路串联起的国家有许多“重合”之处,其中斯里兰卡让他最感兴趣。“斯里兰卡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郑和七下西洋五次在这里驻节,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建交以前,中斯贸易总额曾位居中国与亚非国家贸易的第二位。”从深海捕鱼、橡胶加工等低技术行业的合作,到如今互联网、电信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的“携手”,刘一杭发现古往今来,尤其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以来,对外开放、相互合作都是推动国家进步、促进共同发展的互赢之举。

畅游校园里的海上丝绸之路特展,“博悟”少年们深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重大,以及“一带一路”共商、共享、共建的智慧与力量,立志更加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实现中国梦积蓄力量。

上图为“博悟”研学小组制作纸船手工,献礼新中国70华诞。

下图为“博悟”少年参观海上丝绸之路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