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张伯礼: 中医丰碑 人民英雄

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本报今年4月4日头版头条刊登了介绍钟南山事迹的文章——《抗疫战线的定海神针》。本期开始的“美德经典”栏目,让我们再追随“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的足迹,回顾他们抗疫斗争中那些令人难忘的英雄故事。

让中医药成为抗病毒的利器

今年1月,一种人类从未见过的新冠病毒,开始在华夏大地肆虐。

1月27日,张伯礼奔赴武汉。飞机上他写下“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悌”,面对茫然与未知,他心里却有一份底气,那就是对中医药的自信。

看到武汉的情景,连这位曾参与抗击SARS的老将都揪起了心。那时的武汉,一道发热门诊将世界分割,对比外面的阴冷、潮湿、冷清,发热门诊人满为患的场景让张伯礼意识到,如果不加以控制,感染人数会越来越多。

当晚,张伯礼就第一时间向中央指导组提出:隔离胜防治。他提议将确诊、发热、疑似、留观四类人群进行分类管理、集中隔离。“严格隔离,只是成功了一半,不吃中药也不行。”张伯礼又迅速提出“中药漫灌”,亲自拟定“宣肺败毒方”,在防治中普及中医药。

后期数据显示,张伯礼提出的集中隔离、中药漫灌法,有效阻止了疫情蔓延,这是张伯礼作为中医人在武汉打的第一场硬仗。

中西医结合取得亮眼成效

2月12日,年过七旬的张伯礼率400余名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进驻江夏方舱医院。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实践,方舱医院从中药、针灸到太极拳一条龙服务,第一次实现了中医中药灌满仓。

26天中,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作为总指挥的张伯礼交出了轻症病人零转重、痊愈病人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三个零”的亮眼成绩单。尤其是“零转重”的成绩,显示出中医药在早期阻断病情发展的优势。

中医药在前期对轻症、普通型患者的治疗中,已经显示出极强的阻断能力。但中医药能治疗重症、危重症患者吗?每每面对这些质疑,张伯礼总是沉稳大气,一边从容不迫地肯定西医在循环支持、生命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一边指出中医“辅助”治疗有时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张伯礼坚持对重症患者的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和查房,进一步发挥了中医药和西医药优势叠加的作用。在他的号召和身体力行下,武汉市各家医院逐渐开展重症病房中西医联合查房。后期研究显示,中西药并用组和单纯西药组相比,核酸转阴时间、住院时间平均缩短3天。

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张伯礼强调西医为主、中医配合、中西医结合;对隔离点的康复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改善患者症状。张伯礼指导着中医药一步步深度介入新冠肺炎救治,逐渐形成了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的中医诊疗方案。在江夏方舱医院还没有闭舱时,张伯礼已经在思考出院患者的康复问题。面对部分患者出现的咳嗽、胸闷等症状,年事已高的他依然孜孜不倦地向中医药寻求答案。在张伯礼看来,冷冰冰的治愈率没有意义,让患者重新回归生活才是他的追求。

他夜以继日,联合武汉一线专家,组织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有效指导了恢复期患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7月24日,当张伯礼回到他称为“第二故乡”的武汉,看到曾经的患者们如今都能正常地生活,他满意地笑了。

壮 心

曹操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历览古今,凡有大成就者,无不始终保持一颗壮心。大禹为了平息水患,跋山涉水,疏浚水道,以至于“胫无毛”(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三过家门而不入”;孙中山为了“光复中华”,屡败屡战,愈挫愈勇;华罗庚毕生博击于数学的海洋中,发明了“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开创了中国数学学派。他们为了胸中的那颗壮心,一生拼搏进取,生命不息,奋斗不已。

壮心,其实就是伟大的志向。在芸芸众生中,许多人起初都会有壮心,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环境的浸染、岁月的磨洗下,不少人便慢慢地消磨了壮心,和光同尘,归于凡俗。只有不忘初心、奋勇前行的人,才能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所说的那样,“壮心未与年俱老”,始终不渝。

当然,壮心只是一幅宏伟的蓝图,能否变为现实,还要取决于主客观方面的条件。我们常说的有心无力,就属于主观因素;而有心而非其时、有心而非其地,则属于客观因素。摘取成功的果实固然令人欣喜,拼搏奋斗的过程同样令人陶醉。如果连壮心都没有的话,还谈什么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