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驶出“舒适区” 启航大海洋

本报记者 周 琳  通讯员 胡玉宝

前不久,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四(8)班同学们来到南通中远海运船务公司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博物馆,了解南通海工工程的发展史,学习船舶与海洋工程的科学知识。

 博物馆门口,一个由5万多枚螺钉组成的大船帆,引起了丁奕成的注意,讲解员叔叔告诉他们这个雕塑寓意着团结、奋进。“南通船舶是怎么团结奋进的呢?”带着疑问,丁奕成和小伙伴们走进了博物馆。从一张张老照片中,丁奕成了解到,1976年时的南通中远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修船厂,从修船到改装,从海工到模块,经历五次转型,如今发展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海工设计建造领军企业。丁奕成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发展不仅要创新,还要敢于跳出‘舒适区’迎接新挑战。”这句感慨也与丁奕成在校篮球队的经历有关——原本已是一名熟练控球后卫的他,服从团队需要,经过艰苦训练,成功转型为一名出色的大前锋。

在模型展区,一个个高大上的船舶工程模型抓住了同学们的眼球,听着工程人员的介绍,大家赞叹不已。其中,“希望一号”超深水钻井平台的建造历程,给王杨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钻井平台主要用于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希望一号”是为挪威船东设计的,采用圆形而非传统的方形,当时世界上还没有过这样的设计,被业内称为“天方夜谭”。面对重重困难,科研人员没有退缩,抓紧时间反复计算、论证,短短一周内便绘制出了平台的三维模型及较为详细的建造方案。科研人员们敢想、敢拼的精神让王杨溢明白,“有这样的拼劲儿,才能用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来实现中国人的海洋强国梦。”参观让王杨溢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长大后他想成为一名军舰设计师,面向大洋,守卫海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