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金山路校区三(2)班 陆子谦
指导老师 孙大武
以前,我不知道有麻薯面包这样的美味。那天,妈妈从超市回来,把一袋面包放在桌子上,大声招呼我:“快来尝尝,麻薯面包的味道好不好?”
我走过去一看,啊,圆圆的外形,隐隐还能看到面包里透出麻薯温暖的紫色。我拿起一个往嘴里塞,哇,松松软软,甜而不腻,可真好吃呀!我一口气吃了3个。妈妈说:“傻孩子,不能再吃了,不然马上晚饭就吃不下了。”我这才恋恋不舍地停手。
双休日,我缠着妈妈要自己在家做麻薯面包。妈妈爽快地答应了。
首先,我们将麻薯粉、牛奶、鸡蛋、糖、黄油等一一称重,放入烘焙料理机搅拌。“嗡嗡嗡”,烘焙料理机一会儿就把原料和弄好了。妈妈把和好的面团放到桌上搓一搓,然后,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面团搓成一个个“小乒乓球”。
我们把“小乒乓球们”一个个排队,整齐地放在烤盘上,送入烤箱,接通了电。烤箱发出轻微的吱吱声,那是它开始工作了。我目不转睛,盯着“小乒乓球们”看,起初没什么变化,但慢慢地,就看见“小乒乓球们”开始发胖了。10分钟以后,我惊喜地发现,“小乒乓球们”变成了“小网球们”。
我扭头看了看站在一旁的妈妈,妈妈也笑眯眯的。这时候,就听到一声“叮——”,啊,时间到,麻薯面包烤好了!
妈妈从烤箱里把一个个“小网球”请出来,放到盘子里,我迫不及待伸手抓起一个就咬。啊,好烫好烫,不过,好好吃啊!
妈妈看我吃得香甜,也拿起一个吃起来,一边吃一边笑着说:“自己做的也很好吃啊!”
小孩子要有意识地参与家务劳动,培养朴素的劳动情感。劳动还能让我们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通过亲子共同的家庭劳动,也能建立起深厚的亲子情感。“同事”才能共情,这里的“同事”就是一同做事的意思。
《和妈妈一起做麻薯面包》一文就是这样饶有生活情趣的家务劳动纪实。不单是一篇美文,也是家庭生活的美好记忆。
写好作文要注意观察。妈妈买回来麻薯面包,小作者不是“猪八戒吃人参果”那样囫囵吞枣,而是细细看,慢慢品。麻薯面包不单好看,也很好吃。所以,学做麻薯面包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好的作文其实是生活的自然表达,并不需要刻意为之。
做麻薯面包的过程并不复杂,但陆同学把它写得很有趣。孙老师最喜欢陆同学的两个比喻,一个是刚做好的麻薯面包坯“像一个个小乒乓球”,放进烤箱的麻薯面包慢慢变成了“小网球”。这两个比喻,饱含劳动后的喜悦之情,文字上自然妙手偶得。
这篇文章还用到了3个很贴切的象声词,烘焙料理机工作时的“嗡嗡嗡”,烤箱接通电源后的“吱吱”,烤箱结束工作时的“叮——”,这些象声词带着读者进入到文章里,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
用妈妈的话做结尾,有总结的意味,也含有深刻的哲理。聪明的家长会带着孩子一起做家务,不仅增进情感,也是很好的家庭教育。
——点评老师 孙大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