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家乡的支前“花木兰”

本报记者 李 彤  通讯员 王 雪

连云港市赣榆人民支前纪念馆坐落在赣榆区城西镇董青墩村民居之中,是为纪念淮海战役中赣榆支援前方的民工所建。10月23日,连云港华杰双语学校的同学们走进这里,追寻那些战争硝烟中支前民工的感人故事。

五(11)班潘孜涵环视小院,惊讶于房屋的朴素:整栋房子只有两个房间,家具已落满灰尘,柜子破旧不堪,墙上挂着醒目的毛主席画像,门上还贴着一副对联:“幸福感谢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讲解员介绍说:这里曾是赣榆支前民工的杰出代表董力生的住处。潘孜涵在这里了解到董力生的故事:“她是赣榆区担架团4000多名民工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华东地区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她曾用自己的身体,为伤员们遮挡敌机的袭击;她曾为了减少伤员的痛苦,在陡峭的山路上,用双膝跪地行走……”

在院子里,同学们仰望董力生雕像。红褐色的铜像将她拉着平板车支援前线的姿态永远定格,让人肃然起敬。纪念馆里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都在向同学们讲述着董力生的故事。在这里,五(4)班徐欣彤知道了她因为不裹脚,被人们称为“董大脚”。就是这位董大脚,带领妇女们参加识字班并担任班长,还带着她们给前线的解放军补衣服、编鞋子。因人手紧缺,她就女扮男装上前线运送伤员,成为淮海战场上的“花木兰”……像董力生一样,千千万万的支前民工为全中国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就收藏了那辆淮海战役中董力生用过的小推车。作为支前民工的杰出代表,董力生曾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

在纪念馆墙上与领导人的合影里,潘孜涵看到董力生那灿烂的笑容,她说:“没有先辈们的流血牺牲,哪来今天这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们是我们后辈永远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