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蒋筑英: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

蒋筑英是我国光学领域的优秀人才,他领导研究小组在我国光学机械检测等领域做出巨大贡献,被聂荣臻元帅赞为“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2019年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满腔热情走上“追光”之路

1956年,蒋筑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北大期间,他学习刻苦,不仅认真学习专业课程,还同时掌握了英、俄、德、日、法五门外语。1962年在母亲的鼓励下,蒋筑英放弃了回杭州或上海工作的机会,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来到位于长春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

对国家和科学的热爱,让蒋筑英迸发出巨大的能量。20世纪60年代初,国外科学家开始使用光学传递函数来评价光学系统质量,并逐步应用于实践。这是应用光学的理论难题,也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基础技术,当时在我国这还是个空白。为了尽快攻克这个课题,蒋筑英废寝忘食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五彩斑斓的光学世界。

1964年,他取得了重要突破,发表了我国第一篇光学传递函数论文。这时他还是一位年仅25岁的研究生,他只用两年时间就走完了别人要多年才能走完的路。

 

攻难克艰为国争“光”添“彩”

理论突破只是一个开始,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才具有真正的实用价值。这是一项极具开创性的工作,要克服重重难关,有的人在巨大的困难面前退缩了,蒋筑英却说:科学研究的道路本身就是不平坦的,不会一帆风顺,居里夫人把自己关在小木屋里,节衣缩食,四年之后才发现镭,我们做了还不到一年呢,要打起精神,继续干!

为此,蒋筑英白天做实验和设计,晚上查阅国内外文献。经过7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1965年,蒋筑英负责的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装置研制成功。

在颜色光学方面,蒋筑英也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以来,我国在彩色电视、电影和印刷上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彩色还原不好,影像的颜色不纯正。这是影响电视、电影、印刷事业发展的实际问题。蒋筑英成功地编制了“彩色电视摄像机校色矩阵最优化程序”,并据此制作校色矩阵板,还原出鲜艳准确的色彩,克服了过去的毛病。

 

勤勉博学甘为“铺路石”

在人们的印象中,蒋筑英是一个从来闲不下来的人。不论是搞科研、主持学术会议,还是协助工厂破解难题,帮助研究所里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20年如一日,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为了工作,他经常奔走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大连等地,常常连续出差,昼夜赶路,有时下车连口水都来不及喝就去察看仪器,解决问题。他还极善于利用时间,工作之余为计算机房修理冷冻机、更换宽行打字机的光源等都是常事。

因为通晓五国语言,蒋筑英是长春光机所外文翻译方面的“专家”,找他帮忙的人很多。而且,他在科研中翻译外文资料时,一旦遇到对别人有用的资料,也常常主动翻译出来,誊写清楚后送给人家。因为常常泡图书馆,他对馆内的文献情况很了解,为方便大家查阅,他主动到图书馆编制书目,又到情报室帮助编辑《光学设计与检验》资料索引,他还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大量文献卡片送给情报室,供大家查阅资料时使用。

长期勤勉的工作,蒋筑英积劳成疾,1982年6月15日,他在工作中突发疾病,不幸逝世,终年4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