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彤 周 琳 朱 雯
通讯员 谭昌奎 杨益海 洪锦明 陈绵吉 刘 宁 彭功军 于苏龙
9月9日,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与会代表,代表党中央,向他们和全国广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习近平指出:“长期以来,以你们为代表的全国广大教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培根铸魂,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了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征程上,习近平希望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日前,2023“江苏教师年度人物”遴选推荐活动结果揭晓,20位教师(团队)当选“2023江苏教师年度人物”。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诠释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江苏大地上,无数默默奉献的老师们坚守三尺讲台,用智慧、汗水和爱心,浇灌出满园桃李盛开。他们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展现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也成就了江苏教育战线上最美的风景。
无畏病魔,他们永远和学生在一起
“钢铁站神”,是盱眙县仇集中学校长吴凯独有的响亮称号。2011年,一场车祸使他失去了左腿,从此以后,他戴着假肢,忍着疼痛坚持每天站着给孩子们上课。吴凯说:“坐着上课没状态,学生也不会投入。为了营造更好的课堂氛围,我要跟正常老师一样,这样心里才踏实。”站久了,膝盖被磨破渗血,因此他的办公室里常备着消毒用的酒精和棉签,即便这样他还是坚持“一站到底”。早上6点40到校,晚上10点半学生下了晚自习他才回家,吴凯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泡在学校里。学生跑操、到食堂吃饭,他也拖着伤腿跟着,每天一万步以上。和孩子们“腻”在一起成了吴凯的习惯,“比起当校长,我更喜欢当班主任,这样就有更多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了。”
2011年寒假过后,当泗洪县四河实验学校的侯磊老师走上讲台时,同学们明显感觉侯老师与一个月前相比,脸形瘦削,脸色腊黄,身体虚弱得像随时会倒下似的,而往日洪亮的声音也变得低沉,最显眼的是咽喉处多了道长长的伤疤。有了解内情的同学悄悄议论:“侯老师刚做完手术,是甲状腺癌。”大家望向老师的眼神满是敬佩,课堂上无比安静,只有侯老师那低沉而又坚定的声音在回荡。侯磊老师的病其实上学期就已确诊,但为了教学,手术时间一拖再拖。寒假里抽时间完成手术,伤口还没长好,他就又回到课堂。校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准备安排别的老师接手,被他婉言谢绝:“这届初三是我从初一带上来的,还有半年孩子们就要中考,我怎么放得下?”
吴凯老师与学生们一起阅读。
侯磊老师指导同学学习。
励志创新,他们引领校园腾飞
睢宁县刘圩学校地处偏僻乡村,留守儿童约占学生总数的一半。2021年8月,姚小立担任校长后大胆改革创新,他以“教师节”为契机唤醒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通过评比校园“星级少年”等活动激发学生学、比、赶、超的热情,一举改变校园整体风貌。一名留守女孩找到姚校长,希望周末可以留校学习,姚小立不仅同意还特意为她安排了食宿,后来这个孩子通过努力考上当地最好的高中。学姐的励志故事让这所农村学校的孩子们明白了“付出就有收获”的道理,同时也感受到学校浓浓的爱,大家学习起来也更有劲了。去年,学校中考平均分和及格率排名均居同类学校第一,成为乡村学校“逆袭转型”的典型。
放大镜烧纸、自制柠檬汽水……建湖县湖阳路小学丁加华老师的科学课堂上总有许多有趣的小实验。在这所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中,先后有300多名同学在科技类比赛中获奖,最近学校还在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总决赛中拿下一等奖,这都是与丁加华的不懈努力和付出分不开的。1992年,丁加华师范学院毕业后成为小学数学老师,就在数学教学渐入佳境时,他又接到兼做科学教师的任务。虽然有些“懵”,但他迅速调整状态,通过阅读教学论文、参加各种培训,终于从一名科学“小白”华丽转身为科学特级教师。他说:“小学科学老师是给孩子们播下科学种子的第一人,我们任重道远。”
姚小立老师在辅导学生写作业。
播洒关爱,他们不是亲人胜亲人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进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校园,学校“青海海南民族班”里已响起一片朗朗读书声。党委书记、校长戎仁堂认真地在班里巡视、督促,令远道而来的学生倍感温暖。从2011年开始,江宁高级中学承接对口支援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教育项目,在校内开办“青海海南民族班”。从青海来到南京,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许多同学都很不适应。戎校长和同学们一起吃饭、聊天、谈心,“这些孩子从遥远的青海来求学,我应该对他们多一些关心和陪伴。”每逢端午、中秋,戎校长会和学生们一起过节;寒暑假,会帮学生们准备好回乡路上的食物;疫情期间,他连夜冒雨为孩子们送药。针对学生理科基础较差的情况,他提出开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在已经考取清华大学的青海班学子谢学奕心中,戎校长就像一位特别暖心的长辈,“他不仅教给我知识,更让我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感恩与担当。”
在千里之外的青海省海南州高级中学,来自江苏省华罗庚中学的王景花老师正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学们六人一组,进行“头脑风暴”。去年7月,王景花跟随常州“组团式帮扶”优秀教师团队奔赴青海。初上高原,她的身体极度不适应:缺氧头疼,几乎整夜睡不着,走路、爬楼梯每走几步都要喘上一阵……但王景花没有退缩,她尽全力适应高原生活,投入工作。承担了高三两个毕业班的生物教学任务后,王景花发现学生们基础薄弱,决定从读背知识、审题答题规范入手,又针对少数民族孩子擅长歌舞的特点,她自编了口诀和歌谣,让孩子们背诵起来朗朗上口。疫情期间,她留在学校陪伴学生,并默默照顾感冒发烧的孩子。毕业时,同学们写下一段段感人的留言,汪鹏达同学写道:“老师,我要去您的家乡读大学了,感谢您一年的陪伴!”这让王景花更加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这学期,她决定继续陪伴高原孩子们一起成长!
王景花老师(中)和当地师生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