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馆校合作”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
小“博物家”活跃“文博大舞台”

本报记者 邓 园

通讯员 宋 蕴 张 馨

右上图为南京市赤壁路小学五(2)中队队员接天齐向宋燕阿姨介绍手绘图。

左下图为“使命联通”小队7名队员采访宋燕阿姨。

 

“身为南京各大博物馆的资深粉丝,看到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阿姨作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的六位代表之一,向习爷爷作汇报,我感到特别自豪!”“‘文博热’持续升温,这体现了人们更加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也映射出文化自信的提升。”……今年两会期间,一向关注时事的南京市赤壁路小学五(2)中队小小“博物家”们很是兴奋,也感受到了文博工作者守护历史文物、传承中华文化的初心与使命。当读到宋燕阿姨两会期间提交的《关于将“儿童友好型博物馆”列入“儿童友好城市”发展规划的建议》时,队员们深有感触,决定给宋阿姨写一封信,表达大家为南京的博物馆建设出一份力的愿望。

对话历史,传承文化

今年3月1日,新学期的“六朝风物进校园”课程如期而至,老师们带来了新一轮的文博课程《对话六朝人杰》。“透过这一课程,我们与历史对话、与城市对话、与生活对话,了解了中华灿烂文明,坚定了文化自信,树立了民族自豪感!”在信中,五(2)中队的同学们向宋燕阿姨汇报了自己的所学所思和所感。很快,他们就收到了宋燕阿姨的回信:“习爷爷在面对面交流中嘱咐我,要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我们一起参与课程、对话历史,正是在回应习爷爷的期待。”张梓睦说:“宋阿姨希望我们‘在博物馆中长大’,了解历史,提升兴趣,增强自信。”

3月14日,学校新近命名的“使命联通小队”的7名队员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六朝博物馆,采访宋燕阿姨,这是全国两会后,宋燕阿姨第一次接受青少年采访。“请问习爷爷对青少年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培养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和期望?”“我们少先队员该如何进一步牢记使命、践行嘱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向宋燕阿姨抛出问题,宋燕阿姨不厌其烦地解答,还对大家提出希望:把南京的博物馆中的文物画出来,把博物馆放在心里面,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好。王璟瑜说:“宋阿姨指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青少年要积极参与其中。”杜辰瑾积极响应宋燕阿姨的号召,报名参选六朝博物馆“小青莲”志愿讲解比赛,“我们的学姐施婉悦曾在‘小青莲’讲解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为守护和宣传青瓷莲花尊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也想像她一样,为南京的博物馆文化建设出一份力!”

建立博识,心怀博爱

作为六朝博物馆“馆校合作”的手拉手中队,从上学期开始,五(2)中队的同学们在“六朝青”志愿者的支持下,每周一次学习《领略六朝风采》和《对话六朝人杰》课程。在《能文能武尽风流》中,同学们认识了六朝能臣名将,并完成了跟六朝人杰有关的成语数独;在《呦呦青蒿保平安》中学习中医文化,并做起了科学小实验……上周,杨耿一歌跟随志愿者老师学习五禽戏,“五禽戏的创编者是有着‘神医’之称的华佗,它模仿动物姿态,能‘怡而汗出’,让身体舒展、促进食欲。”学完后,同学们在课间操练起来,还自发地玩起了“做动作、猜动物”的小游戏。

本学期,在学校老师和宋燕阿姨的引导下,同学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融汇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等各项自然学科,汲古润今,传承创新。五(2)中队辅导员张馨老师说,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亲万物,晓天下”品格的小小“博物家”,“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像吸收传统文化知识一样,对世界万物保持无限好奇和持久探索,主动博闻,建立博识,心怀博爱。”所以,小小“博物家”们在接收知识的同时,也成为了讲台的主角,每个月都会有一至两名小小“博物家”向同学们讲述跟传统文化有关的历史故事。3月,杜辰瑾围绕“为什么一些‘国宝’级文物会被永久性禁止出国展出”开设了小课堂。“我以前总觉得中华文化是开放包容的,让全世界都能看得见,不是更好吗?”在“备课”过程中,杜辰瑾发现这条规定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在这节课之后,同学们还提出,要创新保护手段和宣传方式,让“国宝”文物能更安全地展示在更大的舞台上。

美美与共,使命联通

随信附寄给宋燕阿姨的,还有一幅手绘图——六朝博物馆的网红落地窗和赤壁路小学的古典园林花窗,这是由五(2)中队的“小画家”接天齐绘制的。4次实地探访,打了11次底稿,画了75遍,才交到了宋燕阿姨的手中。宋燕阿姨说:“画得非常传神!我给总书记讲的三个故事中,第二个就是关于这扇‘最美落地窗’的,它赋予了博物馆新的气象。”这扇被称为最美“金陵之窗”的落地窗,也给了同学们启发: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要发现新视角,多创新。

“‘美美与共,使命联通’不光是我们的队名,更是我们守护文物、传承文化、努力创新的共同追求。”杨耿一歌说,采访宋燕阿姨时,她建议同学们在课余时间“扎根”博物馆,守护文物、倾听文物,并向更多人传播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今年清明假期中,张梓睦深度“打卡”了六朝博物馆,“以前每次去,更多的是‘逛’和‘浏览’,而采访宋燕阿姨后,我明确了传承文化、讲解文物的职责。这一次我重点了解和学习了‘蛙形水注’,不仅欣赏了它惟妙惟肖的造型,更感受到它体现生活气息和提高审美情趣的内在。”张梓睦也向往着成为一朵“小青莲”,用自己的理解,为更多人讲述有温度、有时代感的中国文化故事。

小小信笺,寄出去的是同学们的美好心愿,收到的是全国人大代表的殷切期望。博物馆中的文物、精彩的六朝知识课堂,吸引和培育着更多小小“博物家”,他们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也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创新思路,主动担当起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