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琳
夜幕降临,公园上空突然亮起几道神秘的光。在苏州市南环实验中学九(4)班邓信哲的操纵下,一架装载着苏灯的无人机在空中翩翩起舞,灯光也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为市民们演绎了一场穿越古今的视觉盛宴。
小学四年级时,邓信哲第一次接触苏灯,“第一眼就觉得苏灯好精美。”苏灯的造型多以苏州古典园林的亭台楼阁为蓝本,灯体以苏州丝绸为面料,灯面采用吴门画派的艺术技法绘制,灯花用苏州套色剪纸制成。这些元素的巧妙结合,让苏灯既有古典的雅致,又不失现代的时尚感。在爸爸的鼓励与支持下,邓信哲的课余时间大多用在了学习苏灯技艺上,希望传承好这一非遗技艺。
“扎”“糊”“剪”“绘”是苏灯制作的四道基本工艺,对初学者来说,“扎”是最难的,邓信哲第一次弯折铁丝,因为力气太小,“一节课下来大拇指都磨破了”。老师问邓信哲还学吗,他坚定地点了点头。正是凭着这股不怕吃苦的劲头,邓信哲的技艺日益精进,他的作品在全国、省、市各类非遗文化展示活动中屡获好评。邓信哲发现,周围学习苏灯制作技艺的小伙伴非常少,他经常想,怎样才能让更多人了解、传承苏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目睹了无人机表演的壮观景象,瞬间来了灵感,“要是能让苏灯飞起来,那该多酷啊!”
小小的无人机可背不动大家伙,邓信哲第一步就是为苏灯“瘦身”,将粗铁丝替换为细如发丝的金属丝,灯体也由丝绸换成了宣纸。接着,他运用编程,让“飞天苏灯”随着音乐变幻色彩。
当邓信哲的“嫦娥号”、“玉兔号”无人机苏灯在公园上空飞舞时,吸引了大批市民围观,大家纷纷掏出手机拍照、录像,小朋友们更是围着邓信哲问个不停:“你简直像是个魔术师!是怎么做的呢?我也想学!”看着大家感兴趣的模样,邓信哲开心极了,“这让我明白只要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传统文化就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虽已经升入初三,学习任务变重,可邓信哲推广苏灯的热情丝毫未减。下一步,他计划寻找更多能与苏灯结合的苏式文化符号、非遗元素,如绢宫扇、桃花坞木刻年画等,让人们由灯彩而见识更多的江南文化风采。(邓信哲被评为2024年度“新时代江苏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