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动
1.当“农夫” 采板栗
板栗是生在地里的还是结在树上的?作为城市娃,我和很多小记者一样,吃过板栗却不了解板栗的“出身”。10月20日,南京市鼓楼区凤凰西街社区的《关心下一代周报》小记者们来到溧水龙吟湾生态园当了一回“小农夫”。
在秋收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了解板栗、花生等农作物的“前世今生”,还介绍了它们的种植技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吃起来香喷喷的毛栗子,开的花气味却很怪异,涩中带腥,一股臭味。老师告诉我们,这是植物保护自己的生存机制。别看板栗花不好闻,可它不仅是一种药材,还能用来驱蚊呢!接下来的活动就更精彩啦,我们动手烤制栗子饼干,来到栗林里打板栗,还去花生田里摘了花生。
采板栗是最让我充满期待的一项任务。一踏入板栗林,浓郁的自然气息扑面而来,高大的板栗树挺立着,繁茂的枝叶交织在一起。抬头望去,一颗颗饱满的板栗球挂满枝头。然而,想要得到板栗可并非易事,虽然老师给我们发了长夹子,但板栗结得太高了,我们需要先用长长的竹竿将板栗球从树上打落才行(见左图)。两位竹竿“高手”经过几次试验,逐渐掌握了技巧,随着一声声脆响,板栗球纷纷掉落。我赶紧冲上去捡板栗,只见板栗球浑身长满尖刺,我小心翼翼地用夹子将板栗球夹进篮子里,偶尔不小心碰到,那尖刺扎在手上,一阵刺痛袭来,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劳动热情。不一会儿,篮子里就装满了板栗,每一颗板栗都凝聚着我们的汗水,也让我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收获。
南京市鼓楼实验小学五(1)班 范伊可
(小记者证编号 J232377)
指导老师 余佳岭
动手做
2.别样丰收节
高粱熟了红满天,石榴笑得乐开怀!10月11日下午,在这洋溢着喜悦的丰收季里,南通市通州区亭西小学迎来了“拥抱金秋,喜庆丰收”第六届丰收节实践展示活动(见左上图)。
今年的丰收节非同寻常。小评委们来到绘画区,扑面而来的是热情洋溢的吆喝声:“这是我画的红柿子,就像一个个红灯笼。”“这是我画的花生美食手抄报,上面还记录着花生糖的制作过程!”手工区的同学大声介绍道:“这是我用花生壳制作的灯笼。”“这是我用花生壳制作的小屋。”美食区更是热闹:“这是我亲手做的南瓜馒头,可好吃了!”“这是南瓜饼,又香又甜。”
激动人心的投票环节到了,我大声招呼小评委们:“快来看,这是我用花生壳制作的圣诞树!如果你喜欢,那就投我一票吧!”两位小评委二话不说,每人给了我一朵小红花。旁边的顾张帅同学也在卖力吆喝:“快来看!这是我做的可以转动的花生小人,是不是很有趣?”同学们被吸引了过去,也纷纷为他贴上小红花。
“快来看,这是花生饼干,又香又脆,特别好吃,快来尝一尝。”我把制作的花生小饼干递给身边的小男孩,他尝了一口,又给了我一朵小红花。
作为小记者,我还随机采访了同学:“你好,参加今年的丰收节心情怎样?”“很兴奋!”
“你最喜欢哪个区域呢?”“我最喜欢美食区,因为不仅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美食,还可以在别人介绍时,学到美食是怎样制作的。”
“那你最喜欢哪道美食?”“我最喜欢巧克力花生,花生仁上裹着一层巧克力,太好吃了!”
南通市通州区亭西小学六(1)班 随楚楚
(小记者证编号 J230731)
指导老师 黄建华
在行动
3.秋日遇“稻”你
金秋十月,沉甸甸的稻穗迎风鼓浪,靖江市生祠初级中学“骥成农场”里,紧张而忙碌的秋收正在进行。10月25日下午,生祠镇关工委、中心校共同开展“我当半日小农夫”劳动实践活动,把课堂搬到了农田。
“割稻时要稳、准、狠,这样才能保证稻穗的完整和稻田的整洁。”“五老”志愿者耐心地为我们讲解割稻的注意事项、示范动作要领。
一声令下,我们利索地戴上手套,手握镰刀,抓起一把稻谷,只听“哗”一声,稻谷就被割了下来。起初,我们动作笨拙而生疏,在“五老”志愿者的鼓励和指导下,我们手中的镰刀变得越来越灵活。汗水浸湿了衣衫,但我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快,打稻子喽!”远处传来催促声。我顶着太阳,拉着小伙伴跟随一位“五老”来到打稻区。我们学着“五老”的样子,高举一捆稻子,使劲朝稻床上一摔,只听“啪”一声,无数颗稻粒落到提前铺好的塑料布上。就这样,一下,两下,三下……终于只剩稻秆了。这一刻,我意识到,“丰收”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我们还体验了捆稻、捧稻、掼稻、筛稻(见右图)等收获流程。当看到一袋袋沉甸甸的稻粒时,我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瞧,远处现代化的收割机在稻田里轰鸣着前进,所过之处,稻穗纷纷落入机器中,十多亩的稻子很快收割完毕。这让我们见识到农业科技的威力。
靖江市生祠中心小学 丁晨忻
(小记者证编号 J221072)
靖江市生祠初级中学 居天云
(小记者证编号 J223875)
指导老师 周竹青
明责任
4.老兵爷爷,请您放心!
10月23日,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邀请抗美援越老兵孟佰森爷爷为第十八届少年军校训练营作指导。孟爷爷带着同学们站军姿、走正步、练队形,大家听从指挥,认真训练,一遍遍喊着有力的口号。
“爷爷您好,请问您在战争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们《关心下一代周报》小记者更是幸运,可以零距离采访孟爷爷(见左图)。“当时的饮用水都是野外的生水。敌人为了对付我们,会往水里投毒,我们喝了就会生病,生病需要服药,可是药物只能从国内运过来。食物也极其缺乏,经常只能干吃无味的压缩饼干。环境很恶劣,白天气温很高,晚上气温又很低。但我们一直铭记着五个‘伟大’,分别是‘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军队’……”孟爷爷抬头望向前方,分明已热泪盈眶,或许他又想起了与战友们在一起的战斗岁月!孟爷爷继续自豪地说:“尽管敌强我弱,但我们还是打下了26架敌机!”我听得入了迷,思绪也跟着他的讲述回到了那个年代。
孟爷爷扭头看向正在操练的同学们,眼神中流露出希望与欣慰。“军训带给你们的不仅仅是体能的锻炼,还有对意志的考验。现在的娃娃们身上都有一股子韧劲,和我们年轻那会儿一样!”
他还勉励我们:“增强体质,锤炼意志,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我在心中默默宣誓!
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五(10)班 王鋆浠
(小记者证编号 J232917)
指导老师 王 晨
学中悟
5.讲好中国故事
踏入古朴典雅的小院,看着那一张张布满岁月痕迹的藏报,我们仿佛在穿越历史的时空。
10月11日,张家港市南沙中学的《关心下一代周报》小记者来到金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南沙社区香里乡亲生活馆,参观港城藏报馆在南沙社区举办的“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红色报纸展览(见右图),展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庆日出版的报纸。从一张张报纸中,我们领略到不同时代的风貌,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港城藏报馆李永芳馆长对展品中的新闻历史进行了细致讲解,我们专心地听着,仔细端详着每份报纸。报纸是历史的见证,其中关于国家大事、社会变迁的报道,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新闻的力量、历史的价值和记者的责任。浏览中,我们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岁月中的人民群众斗志昂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由衷地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最让我们难忘的是一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报纸,讲述了国庆当天,首都人民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详细报道了当时新中国各个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展现着新中国的蓬勃发展和无限生机。
作为新时代的小记者,我们有责任用眼睛去发现,用手中的笔去记录,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张家港市南沙中学初二(4)班 苏子轩
(小记者证编号 J241211)
初二(3)班 付雨佳
(小记者证编号 J241208)
指导老师 王晓东 周爱华
小记者感言
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如果问我,小记者活动给我带来了什么?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我学会了耐心倾听,学会了细心观察,学会了认真思考……我明白了,一个好记者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022年,我有幸成为《关心下一代周报》小记者。两年多来,我参加了很多有意思的小记者活动:到农业大学亲手种植盆栽菜、去新潦实践基地挖红薯摘柚子、走进御封茶厂采摘炒制碧螺春……每次采访,每回报道,都是对自我能力的提升,我还收获了志同道合的友谊,体会到成长的苦与乐。更重要的是,参加小记者活动,让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这些收获都是我在小记者活动中逐渐积累和意识到的。当然,只注重自身成长是远远不够的,团队合作也是我在小记者活动中学到的重要一课。活动中,每个环节都需要团队成员的紧密配合,我们分工明确,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虽然有时也会出状况,但大家会冷静思考,一起想办法解决,这让我感受到小记者团的温暖。在与小伙伴的相处中,我的沟通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学会了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每次活动结束,我会迫不及待地将活动收获记录下来,每篇文章我都力求做到深思熟虑、精心打磨。要求越高,就代表着挑战越大。我不断地修改,不断地完善,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当我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大家认可时,那种满足感、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在小记者的世界里,成长不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文字的积淀,我将继续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更多有价值的成长故事。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五(6)班 张茗绮
(小记者证编号 J230052)
指导老师 张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