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宝”娃看家乡, 巷子里寻“宝”

本报记者 张玫莹 通讯员 徐玉娟

上图为“红领巾讲解员”在校史馆建馆仪式上介绍校史人物。

  下图为老师为“红领巾讲解员”佩戴绶带并合影。

 

最近,由镇江市宝塔路小学“红领巾讲解员”出镜的《巷子里的镇江》寻访视频,成为同学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今年秋学期开学,宝塔路小学的百年校史馆开始动工建设。为了给校史馆添“素材”,学校选拔出的一批“红领巾讲解员”,在“跟着‘宝’娃看家乡——巷子里的镇江”活动中,走进校园附近的街巷,触摸校史、家乡历史。

坐落于镇江老城区古运河畔宝塔路横街的宝塔路小学,始建于1920年,前身是由当时的镇江商会副会长胡建春、陆小波等商界人士倡议开办的私立润商小学。《巷子里的镇江》寻访的第一站,四(4)班“红领巾讲解员”季润轩便来到中华路打索街68号、宝塔路小学首届校董陆小波先生的故居。以前,季润轩就听老师讲述过陆小波实业、教育兴邦的理念和经历。这次走进陆小波故居,季润轩不仅“还原”了老师口中的陆小波,还发现了他身上的爱国故事。

在故居展陈的《救亡文辑》刊物旧照前,季润轩了解到陆小波先生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办《救亡文辑》宣传抗日思想的事迹。镇江沦陷后,陆小波支持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主张;镇江解放前夕,陆小波坚决留在镇江迎接解放军过江……季润轩感慨:“不论是实业、教育兴邦,还是投身抗日救国事业,都体现了陆小波先生的爱国情怀。”他将陆小波先生的爱国故事作为寻访视频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讲给同学们听。看了寻访视频,三(6)班王一诺觉得陆小波先生的形象更立体了。

逛腻了快节奏的都市商圈,三(6)班“红领巾讲解员”薛潇然将目光聚焦到老建筑聚集的吉康里。走进吉康里,主入口石券门上的“吉康里”三个大字,让沧桑的巷道显得更加古朴厚重。爷爷奶奶们坐在家门口聊天,小朋友们在石板路上“跳格子”,薛潇然觉得巷子里的每一帧都是年代剧里的场景。在吉康里16、18号民居前,薛潇然见识了由砖头和木板搭建而成的“二层三间两厢结构”。外墙乱砖叠砌,石灰抹面,诠释着这处民居的“年代感”,“别看它经历了风雨的侵蚀,这两栋民居可是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呢!”薛潇然的介绍,让三(6)班周茉也想去吉康里看一看:“在我们身边像这样可以观看、触摸的文物可不多呀!”

“巷子里的镇江”寻访活动仍在继续,同学们在“红领巾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校史人物、历史建筑,更勾起了他们探索家乡历史、百年校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