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邂逅非遗之美

电影《哪吒2》的音乐你喜欢吗?尤其是莲花盛开时的配乐,巧妙融入了贵州侗族大歌,千年的非遗之声让影片更出彩。来吧,我们跟随周晓倪,在竹筏上学唱苗族民歌,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苗乡,沉浸式体验当地文化和习俗,感受苗族人民的淳朴热情。读罢《周报》小作者“邂逅非遗”的故事,小编不禁想到两个关键词——热爱与传承。瞧,王谦源笔下的铜艺,每一次锤击都在与历史对话,我们感受到匠人们的那份执着。故乡、木屋、老者、雨景、中药,刘艺苏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传统医者的高尚品德。竹编不仅是门手艺,更蕴含着生活的智慧;周嘉芮的爷爷不仅是位技艺精湛的竹编艺人,更是一位文化传承者,将对竹编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传递给下一代。纪安琪在非遗馆里亲身体验了古老的掐丝珐琅技艺,有图有真相,这样的活动值得点赞!让我们共同关注、保护、学习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的朋友 高 丹

 

爷爷的竹编魔法

泰兴市东街小学六(7)班 周嘉芮

指导老师 胡红燕

爷爷坐在老槐树下,身旁堆满了竹子,那布满老茧的双手灵巧地摆弄着竹条,竹条时而弯曲,时而穿插,仿佛爷爷在施展神奇的魔法。爷爷常说:“以竹为骨,以篾为线,以手为针,编竹成艺。”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央求爷爷教教我,爷爷宠溺地笑道:“好好好,孙女想学,爷爷就教你!”

我和爷爷先去了竹林,爷爷仔细地盯着每一棵竹子,反复打量,思考良久,才用斧头砍下几根纤细挺拔的竹子。看到爷爷这么“慢条斯理”,我小声嘀咕:“这些竹子看起来都差不多,为什么要挑这么久?”爷爷纠正道:“挑选的竹子表皮可不能受损,不然后面的编织可就前功尽弃了。”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里对爷爷的严谨更多了几分敬佩。

回到家,爷爷就去截竹段、削竹枝、去竹皮、晾竹条。几天后,竹条晾干了,爷爷开始教我。只见爷爷将竹条平放在大腿上,一段竹,一片篾,在爷爷的指间来回翻飞,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让我眼花缭乱。爷爷编好篮底后,便递给我,耐心地教我用“抬一压一”的方法编织剩下的部分。这个过程十分漫长,我坐立不安,甚至换了几个姿势,而爷爷却始终坐在原地,目光一刻也未离开手中的竹编,门外的任何动静也阻止不了爷爷手中动作的继续。

从一开始的挑竹——挑出韧性好、挺拔的翠竹,到片竹——劈成篾丝细如发,篾片薄如纸的模样,再到编竹——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再加上如插、穿、削等的各种技法……爷爷对竹编的执着,在外人看来或许是“固执”,但在我眼中,这份执着源于他对竹编的热爱!爷爷用行动告诉我,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珍惜和传承。

体验竹编,也是在感悟一种中式的审美和心境。篾丝交集,一编一织间体现了中国人对“竹”的独特审美。爷爷说:对我们而言,这朴实与华丽,柔与韧,交织出一片独特的风景!

 

“咚咚”,铜艺非遗的心跳

如皋市龙游湖外国语学校八(4)班 王谦源

指导老师 丁彩云

当我踏入杭州塘栖古镇的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时,阳光从窗角倾洒进来,博物馆仿佛被镀上一层金箔。古朴的木门上挂着一幅名家手书的福字。福字以木板雕刻为底,再用铜拓勾勒装点,游人目光流转其间,不时透出几分灵韵。光影拂过,铜片闪烁,每一笔画皆蕴藏着匠人的细腻心思,高低错落间,似在轻吟四海同欢的祥瑞。

一旁,一铜壶静静伫立,它的颜色并没有金的绚丽——可是,铜质的光泽内敛而温润,胜过黄金的张扬。目光掠过其表面,流畅的线条,铜光则似岁月脉络,仿佛有工匠在无声地诉说着中华铜艺的历史。

在馆内移步换景,幅幅铜艺作品皆是历史的诗笺。“运河三老图”以斑斓色彩绘就文化长卷;“铜色酱香”栩栩如生,铜色醇厚,仿佛芬芳四溢;“天下粮仓”金光闪耀,无数水稻或垂头,或昂首,无疑是在歌唱中华的赞歌……每一件作品都是时光雕琢的瑰宝,诉说着非遗的前世今生。

偶然间,我邂逅了一位铜匠,正专注创作“金榜题名”铜拓片。他的锤子起落,“咚咚”声似黄钟大吕,在空气中回荡。那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谈,是《诗经》里“颂”的续写,是传统技艺在岁月中奏响的恢宏之音。

在这位铜匠的鼓励下,我轻握锤子,尝试敲击。当锤子触碰到铜片,清脆声响瞬间在周遭弥散,我的心也随之震颤。依照图案轮廓,我小心翼翼,每一次敲击,都似在与古老技艺对话。随着“金榜题名”四字逐渐清晰,我仿佛穿越时空,与无数传承者并肩,他们或许不被后人记得,或许并未留下惊世之作,可他们依然与传统技艺站在同一战线,向濒临失传的困境挑战!

锤声、铜片的摩擦声,“咚咚”“嘶嘶”“沙沙”,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灵动的乐章。听,那是铜艺非遗的心跳,是匠人匠心的传承足音,更是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咏叹!于这一方铜艺天地,我沉醉于非遗之美,更深感传承之责重于千钧。

 

掐丝珐琅艺术之旅

南京市鼓楼实验小学五(2)班 纪安琪

(小记者证编号 J232380)

指导老师 余佳岭 沈明烨

春日暖阳,我来到了南京市秦淮·非遗馆。伴随着悦耳的琴音和亲切的交谈声,映入眼帘的是“我是非遗小传人”活动的核心环节——掐丝珐琅制作。

站在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前,我的心灵瞬间被这项古老的技艺所震撼。那是一种沉淀了岁月与智慧的独特魅力,一种令人心生敬畏的工艺之美。我深吸一口气,开始了“非遗之旅”。

“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并焊接固定,然后将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它是传统工艺‘燕京八绝’之一,是中国著名的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仔细聆听了非遗项目——花丝工艺第六代传承人刘嘉明老师的细致讲解,她详细地介绍了掐丝珐琅的历史、特点和技巧,我们听得入神,仿佛穿越到历史的长河中。

最激动的时刻到了,我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指尖上的艺术之旅”。我选择了一片铜片作为底板,随后用尖细的铜丝精心勾勒出一个个细腻的图案。每一根铜丝都如细细的线,在双手的掌控下,轻轻地在铜片上描绘出生命的轮廓。我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生怕一丝一毫的失误破坏作品的美感(见上图)。

最关键的环节是涂抹珐琅。我拿起特制的珐琅粉末,轻轻地撒在铜丝之间,随后小心翼翼地用火枪进行烧制。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宫廷之中,与那些手艺人一同感受着这项古老工艺的独特魅力。

经过一番精心制作,我终于完成了作品。这是一件小巧精致的翠绿色掐丝珐琅挂饰,上面点缀着我精心设计的图案和色彩斑斓的珐琅釉彩。这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我对非遗文化热爱的见证。

 

我有巧巧手

家乡非遗我传承(剪纸)

南通市海门区余东小学六(3)班 仇语涵

指导老师 张志群

 

阿依河畔苗乡欢歌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五(1)班 周晓倪

指导老师 沈 娜

“咚咚咚”,欢快的鼓声在阿依河畔回荡。这个春节,我和爸妈来到美丽的苗乡——彭水。

刚到寨子门口,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苗家姑娘们身着五彩斑斓的百褶裙,头戴闪闪发光的银饰,手捧盛满米酒的牛角杯,用清脆的歌声欢迎我们的到来。爸爸接过牛角杯,学着苗家人的样子,豪爽地一饮而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清晨的阿依河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气中,宛如仙境。我们坐上竹筏,撑筏的是一位苗族爷爷,头戴斗笠,身穿靛蓝色的土布衣裳,脸上布满皱纹,却挂着温暖的笑容。竹筏上还有一位美丽的娇阿依,她身着绣满花纹的百褶裙,头上的银饰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朋友们,坐稳喽!”苗族爷爷用竹篙轻轻一点,竹筏便缓缓驶离了岸边。娇阿依清了清嗓子,唱起了苗族民歌,歌声清脆悦耳:“哎——阿依河水清又清,苗家儿女情意深……”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娇阿依耐心地教我们唱《迎客歌》,尽管我们的发音不太标准,但她总是微笑着鼓励我们。

这时,另一条竹筏从旁边经过,筏上的游客们也在学唱苗族民歌。娇阿依提议:“我们来场比赛吧!看谁学得又快又好。”大家纷纷拍手叫好,兴奋不已。

比赛开始了!我们这条竹筏先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苗家的米酒甜又香……”对面的竹筏接着唱:“山歌唱给远方的客,欢迎来到我们村……”歌声此起彼伏,回荡在青山绿水间。苗族爷爷和娇阿依作为评委,笑着评价道:“你们唱得都很好,实在难分高下。”我们还用娇阿依教的苗语祝福道:“新年好!愿你们像竹子一样节节高!”河面上洋溢着欢声笑语。

晚上,我们参加了热闹的长桌宴和篝火晚会。熊熊的火焰照亮了整个寨子,苗家阿哥阿姐们围着篝火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我们也跟着学跳“踩堂舞”,尽管动作笨拙,但大家都为我们热烈鼓掌。

这次旅行,我不仅欣赏到了彭水美丽的风景,更感受到了苗乡人民的热情好客。那些古老的习俗、优美的歌舞和美味的食物,无一不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医者仁心 木屋传情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初二(13)班 刘艺苏

指导老师 张 娟

一栋复古的木屋坐落在故乡的东边。这座房子的主人是一位蓄须的老者。一滴滴雨珠轻轻拍打着那老旧的窗户,然而这座房子却依然是雨中最独特的风景。

正值年节,返乡的邻里和慕名而至的游客为故乡增添了许多生机,热闹非凡。不巧的是,流感悄然来袭。母亲带着我来到镇上医院时,她的焦急只换来护士“没有床位”的答复。

我发着高烧,脸颊通红,鼻尖渗出细密的汗珠。医院里拥挤的人群让母亲不知所措,只好带我来到小镇木屋的老者面前。

密集的雨点打湿了母亲的肩头。老者坐在那把老旧的椅子上,抬起眼看了看我,匆匆一句:“赶紧进来吧!”

老者把我拉到身边,伸出手关切地抚摸着我的额头,粗糙的手掌与温热的触感同时传来。老者皱了皱眉,仔细打量着我,随后用娴熟的手法按揉我的穴位。轻微的疼痛在额角蔓延,又很快消散,沉重的晕眩感也逐渐减轻。老者沉默不语,起身弯腰,翻着抽屉,拿出一张纸,迅速写了几行字,随后迈步走出了房间。

屋外是老者的药匣,他的背影在其间穿梭,一个个小抽屉开开合合,秤盘上的药材取了又放,桌案上包药的油纸渐渐堆起了小山。片刻之后,老者提着一袋药,交给了母亲。他又耐心地叮嘱了几句,母亲含着泪点点头,正准备付钱,老者却摇摇头,摆手拒绝了。离开木屋,我才看到那张纸上工整的字迹,笔力遒劲,每一笔都透着力量。

木屋外墙已经有些龟裂,窗户也失去了往日的光泽。然而,这座房子却仍然是故乡的骄傲,承载着几代人的感激与温暖回忆。因为在这简陋的木屋里,住着一位潜心钻研中医、淡泊名利的老者。他用医术和真诚,为小镇上的居民带来了健康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