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 瑞 通讯员 王素娟
陆阳健是淮安市清浦区盐河镇甘露棚教学点一年级的学生,在上海读完幼儿园的他,被爸爸带回老家的学校入学。陆阳健的爸爸陆浩说,“本想让儿子继续留在大城市读书,但是听说这所离我家也就几十米的学校来了很多好老师,就把他送回来了。在老家,孩子有更多的玩伴;城里来的年轻老师,见识广,跟孩子们没有代沟,孩子学得进去。”
陆阳健就读的这个教学点,过去是一所教学质量很薄弱的村小。据清浦区教育局局长夏平介绍,全区像这样的教学点有3个,今年在校园硬件建设均衡的基础上,推进校长和教师的交流轮岗,实现了软硬件的全面均衡。全区16名校长和1123名教师参与双向选择,普通教师和骨干教师交流比例均超过四成,各校施教区就读学生比例高达90%。
九月初,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今后国家将从宏观层面和制度层面,设计保障教师交流这项举措落实到位。我省各地因地制宜,采用集团化、教育共同体、划片管理、教师管理中心等形式实现了教师的县(区)管校用,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教师和骨干教师交流的比例分别达到15%的标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像陆阳健一样,在家门口的村小就能天天和城里优秀教师面对面。
邢海燕老师是南京市江宁区上元小学的一名骨干教师,去年她到汤山中心小学交流支教,她说:“我发现他们生活和学习条件落后于同时代的城市孩子,特别是课外阅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我每个月为他们推荐3本课外书,指导孩子们阅读,我也常带各种书籍去学校,在班上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也增加了阅读量。”包括邢老师在内,今年新学期开学,江宁区共有345位教师参与流动,其中区以上骨干教师人数超100人。
因支教而扎根农村的靖江市西来镇土桥小学陈楠老师说:“在去往农村支教的大道上,并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很多城区学校的骨干教师撑起了受援学校的日常教学。”英语老师史小进从泰州市高港区龙头学校高港实验小学,交流到地处偏远的胡庄中心小学,发现这里的学生存在两个共性问题:朗读的语音语调不标准和作业书写质量较差。她结合在实小的教学经验,与教研组一起研究对策,“经过一年的努力,孩子们对于英语的基本语调已熟练掌握,作业也更认真美观了,在区级赛课中获得了一等奖。”她觉得自己也收获了成长,“学生的进步更促使我要做一个高素养的‘全能王’。”
这些城区的优秀教师,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带到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让那里的同学们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