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小候鸟”寻访身边的文明

本报记者 王庄越

在电子阅览室里,除了上网查资料和看视频,还能做什么?苏州市胥江街道潼泾社区“小候鸟”工作站给出不一样的答案——寻访身边的文明。原来,潼泾社区“小候鸟”工作站组织过一次别出心裁的实践活动,不仅让社区“小候鸟”们学到了文明礼仪,还让他们懂得了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将“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

活动当天,“小候鸟”根据抽取到的寻访内容分为三组:A组是“孝爱”,B组是“美德”,C组为“陋习”。“小候鸟”们根据各组选题,首先用DV机捕捉潼泾社区里的相关镜头,再到电子阅览室制作视频。A组在网上找到了徐林娣、邬福珍这对好婆媳代表,上门采访、拍摄;B组“小候鸟”寻访了在三香广场当义务保洁员的古稀老人陈鹤鸣;C组则在小区里观察和拍摄到一些不文明举止,并分别取了“绰号”,如“天女散花”乱扔垃圾、“中国式过马路”等。

完成任务后的“小候鸟”们回到电子阅览室,将三组视频制作成一部名为《寻访我们身边的文明》的微纪录片。社区请来家长、工作站志愿者和老师,到场观摩“小候鸟”的成果,“小候鸟”们也讲述了自己对道德文明的理解。苏州市彩虹小学五(1)班的王璐说:“‘好婆媳’的事迹感动了我。我的父母也很辛苦,我以后要孝敬他们。”苏州胥香小学五(1)班的李梦兰在寻访中帮助陈鹤鸣老人打扫广场卫生,她说:“我们要保护身边环境,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起名为“小候鸟”工作站,是因为站里的孩子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像候鸟一样,跟随父母到苏州生活、学习。工作站负责人唐俭说:“家长工作辛苦,没时间照顾、教育他们。社区将他们集中起来并提供资源,让他们有一个快乐的‘精神驿站’。”每天一放学,苏州胥香小学六(1)班的江鹏程就来工作站,他说:“这里有很多活动,学沙画、包饺子、游太湖,还有老师带领我们做游戏。我不仅懂得了团结互助、尊重他人,在老师的表扬中,我的自信心也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