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孙仰和:从不后悔成为一名党员

□ 夏丹华

“既然成为了一名党员,就要听党话,跟党走。”今年已92岁高龄的孙仰和老人笑着告诉笔者。1945年在村里担任主任一职,1946年入党。1947年孙仰和在村里工作了一年后,1948年调到当时隶属于灌云县委工作队,做土地分配的工作,到了年底被组织告知要前往南方支援。说起下江南的那段经历,孙仰和老人滔滔不绝。通知去南方比较晚,过完年初五就出发了。那个时候生活都比较穷,没有背包装行李,就直接用被单把东西放进去捆起来背着。全县大概有50多人在白皂集合,每个人发了2套黄军装,看起来每个人都精神抖擞。没有代步的交通工具,所有人都是跟随大部队徒步前往。这一走3天才走到淮安,在淮安过了一夜后继续前行,7到8个人一条船,途中先后经过扬州宝应、泰州,最后到达无锡。

孙仰和羞涩地告诉笔者,那个年代比较穷,没什么东西吃,一下子有白馒头、大米,每个人吃的特别多。带队的大队长觉得这样下去带的口粮肯定不够吃,就到当地集市上买了黄油,心想有点油腻了可能吃的少一点,没想到大家觉得更香了吃的更多了。走到泰州已经是2月份,那个时候天气转暖,穿的就少了一点,在泰州休息完继续前行,行军途中大队长发现有一带面粉丢在了之前离开的休息站,孙仰和便自告奋勇地返回去把面粉带回。没想到在取完面粉后,紧赶慢赶的也没有追上大部队,自己又迷了路。走着走着的,途中遇到四五辆运输军队的卡车,孙仰和赶紧追着车爬了上去。没想到在坐上车不到10分钟就看到了自己的大部队,他激动地招呼着战友们跳下了车。在跳下车的时候,因为冲劲没站好,整个人趴在了地上。孙仰和立即爬起来冲向自己的连队,站起来没跑几步才感觉脚下发软,低头一看才发现小腿、手背上各被什么东西刮掉了一大块肉,都能看见白色的骨头了。孙仰和强忍着疼痛跑向了队伍,大队长立即安排队医给孙仰和做了简单的处理包扎。孙仰和说,因为是步行,到达无锡已经迟了,地区被山东派的志愿兵接手。

“既然都到了无锡,也不能什么事情也不做。当地的政府给我们安排上了党课,学习识字和学习党章。”孙仰和说道。那个时代的人都要求进步,学习也特别用心。后来组织又安排到常州,后又坐火车去江阴。到了江阴后,无锡前方要50个人前往支援,因为自己不识字,孙仰和只能留在了江阴做些杂事,做买菜、拔草之类的杂活。3个月后,福建大解放,要150个人前往福建支援,孙仰和觉得语言不通,又不识字的缘故,没跟随大部队前往。又过了十几天,听说没有去福建的人都回苏北了。眼看着很多人都回苏北了,孙仰和也找当地领导谈话,申请回乡。

孙仰和老人说,当时还隶属灌云县,他找了政府的组织部的领导,希望组织能帮忙安排工作。1949年正是建国关键时期,各地都在大裁员,组织部领导让孙仰和回家等消息。在等待组织安排工作期间,孙仰和在村里做了生产队队长的工作,整天的忙碌让自己忘记了还要去找组织安排工作的事情,过了好多年后才又想起来再去找组织,可是因为人员的调动,当事的那些认识的领导都已经不在原地工作了,就被告知没有办法安排工作。就这样一直村里工作,孙仰和先后担任过生产大队队长、指导员、村支部组织委员,岁数大了就帮忙收取党费,随着年纪的增大,也就最近这2年开始才不帮忙收取了。作为一名老党员,孙仰和感到的更多的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在生产队工作的时候,孙仰和作为一名村干部,一名党员,总是起着模范带头作用。他每天早出晚归,田间劳作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一有时间就去困难群众家走访,为他们排忧解难。孙仰和老人的儿子告诉笔者,当时老父亲在生产大队工作,大家都很穷,没什么粮食可以吃,因为在村委会工作的缘故,还会发30斤左右的粮食,自己家里都揭不开锅了,老父亲从来没有想到家里,都送给其他困难的邻里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