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传家宝:红缸子

镇江市江南学校九(9)班 凌康慧

指导老师 凌久勤

我家最独特最贵重的“宝藏”,是一只小小的搪瓷缸子,家人称它为“红缸子”。

这只缸子,圆筒形,直径和高都是九厘米,搪瓷的,上部是宽2厘米的红圆圈,醒目部位镌刻着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口号等红色大字,底部印有“南京搪瓷厂”字样。

爸爸说,这是爷爷奶奶上世纪60年代结婚时买的“新婚宝器”。原来有两只,另一只被“扔”掉了。那是爸爸小时候,1975年,他跟几个小朋友在大队林场拿红缸子采桑果充饥,结果被人发现,追呀追,被追上后,那只红缸子连同桑果被那人扔进了水塘里。

这只红缸子成了独一无二的存在,每天用来从米缸舀米,当邻居来借米时或向邻居借米时,也用来充当量具。那时,连陶瓷杯、玻璃杯都很少见,喝水用水瓢——就是老葫芦做的盛水器具,抹布用的是老丝瓜的筋。

1976年,毛主席去世,奶奶抱着红缸子那个哭呀哭!缸子里全是奶奶的泪水。

1978年,国家开始改革开放,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活了,钱有了积余。家里有了多余的碗,就用碗舀米了,红缸子用来从水缸舀水。

那年冬天,爷爷带着这只缸子到南京疏浚秦淮河,吃饭喝水全靠它,一去就是一个多月。农闲时,爷爷到建筑工地上做小工,赚些钱贴补家用,就随身带着这只缸子,用来喝水、吃饭。

1981年,爸爸上初中。一开始,爸爸是每天走路上学,凌晨五点多,天还没大亮,就背起书包上路了。因为家离学校有七八里路,而且山道弯弯,崎岖难行,又没有自行车,一年后,只得住校了。整个初中生涯,爸爸就用这只缸子带菜,盛腌过的咸萝卜、咸大菜。

1984年冬天的一个深夜,下大雨,偏偏宿舍漏了,一滴滴,滴在爸爸的身上。爸爸被冻醒,迅速倒掉缸子里的咸菜,把缸子放在床上接水。那一夜,爸爸望着红缸子,熬红了眼。

长期的高频度使用,难免磕磕碰碰,所以缸子浑身上下布满了撞击的痕迹,坑坑洼洼,搪瓷也脱落了不少,锈迹斑斑。

八十年代中后期,爷爷第一个在句容种起了生姜——要知道,句容以前从来没人种过生姜的!收成不错,价格也挺高。家里生活条件渐渐好了,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杯子、缸子,这只搪瓷缸逐渐被淘汰。现在再看,家里各种杯子缸子坛子罐子,材料新奇、造型各异、五彩纷呈——爸爸说,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可是,爷爷、爸爸却没有扔掉这只缸子,反而把它放在堂屋最显眼的地方。爷爷说,这是我家的宝贝——我家的传家宝!

 

教师点评

叙述“咱家的‘宝藏’”,可写什么呢,又怎么写呢?这篇文章提供了很好的样板。其实,同学们家里或许都有一些老物件,尽管这些物件也许在市场上“一文不值”,但对特定的家庭、特定的人来说,又是价值连城、难以估量的。不得不说,康慧同学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看似平常却极有内涵的事物,掘口虽小,却有深度。红缸子是不平凡的,经历了祖父孙三代,无疑,红缸子不仅被用到了极致,更见证了时代的沧桑、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就,满载着沉甸甸的历史。

——凌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