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带来快乐的巴乌

本报记者 苗 苗  通讯员 苏 瑞

“你知道巴乌吗?它是流行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民族乐器,外形有点像葫芦丝,又有点像箫和笛子,吹奏起来声音婉转优雅……”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南校区四(1)班杨麟奕谈起巴乌,如数家珍,“巴乌和葫芦丝还是姐妹乐器呢!”他补充道。

从刚开始对巴乌的名字都很陌生,到现在成为巴乌吹奏小能手,四(5)班姚孜融用了四年时间,这得益于学校开设的巴乌校本课程。在新城小学南校区,同学们人手一把小巴乌,课间操、放学后……巴乌的声音就会在校园上空飘荡。

“自从接触了巴乌,我更能感受到文化的多元性,领略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姚孜融从小学习架子鼓,他觉得东方乐器和西洋乐器各具特色、相得益彰,“作为一名中国娃,学习民族乐器很有必要。”每到周末,爸爸妈妈会带他去看望爷爷奶奶,“我都要带上巴乌,露上几手,看到他们的笑容,我也很满足!”

“当我吹《渔歌》时,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渔民,满载而归,心怀欢喜;当我吹《水手》时,能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名勇往直前的水手;当我吹《军港之夜》时,我仿佛躺在小船上,欣赏四周静谧、迷人的海景……”每天晚上做完功课,四(2)班金贞慧都要拿出巴乌吹一会儿,沉浸在音乐中,让身心得到放松。去年学校雏鹰小队活动,她和小伙伴们带着巴乌,走进敬老院,为老人们带去了一首首动听的乐曲。

“巴乌方便携带、音色优美,易于上手,很适合学生们学习。”学校音乐老师韩萍是校本课程的开办者,“我们不仅教学生识谱、吹巴乌,还会告诉他们与巴乌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这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很有帮助。”五(1)班刘桐宇除了自己学习巴乌,还给妈妈当起了小老师,“今年单位年会的时候,妈妈穿着民族服装,用巴乌吹了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赢得了满堂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