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让家乡木船驶向远方

本报记者 邓 园  通讯员 许湘山

 

“隔河千里远,出门便用船。”兴化本就是水乡,而竹泓镇更是有名的“锅底洼”,人们出行、生活、务农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船,千百年来形成了精湛熟练的造船技术。前不久,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同学们来到竹泓,寻访制作竹泓木船这门悠久的传统工艺。

一走进木船文化展览馆,里面有各式各样的木船:迎亲船、小渔船、商船、帆船……令同学们眼花缭乱。为了进一步了解木船制作工艺,同学们又来到了永干木船公司,亲眼见证木船的“出生”。

还没进门,六(4)班的宫徐皓便听到“叮叮当当”的钉锤声,“这是木匠们正在给木船‘打麻’。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十分利落。”在车间内,同学们看见工人们拿着粗糙的木头在机器里来回滚动。不一会儿,木头便变得十分光滑。六(8)班的翟言超说:“我体验了这个‘刨子’,可怎么也推不动,不由对木匠师傅心生敬佩。”

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传承人周永干伯伯告诉同学们,一艘小木船的诞生要经过72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讲求绝对的精细。“制造一艘大型木船常常需要上百天,真可谓是慢工出细活。”六(2)班的王喆说。

在车间里,同学们跟着老师傅从选料、断料开始学,其中“投船”这一环节最让宫徐皓难忘,“这是要将制作好的船的各个部件拼接起来,拼接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船的使用!”当然,“破板”“油船”等环节同样很重要,六(1)班的吴芷婧说,今年暑假她会跟同学们一起重返船厂,继续“深造”。

“竹泓木船是我们水乡的骄傲。作为兴化人,我们应该了解它、弘扬它。”五(6)班的薛秀哲说,相信木船在新时代的兴化少年手中,会载满智慧与创意,驶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