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将生态文明教育 融入高校课程教学

生态兴则文明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论述赋予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更加丰富的内涵。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承载着立德树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明传承的重大使命,肩负着培育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通过创新的理念、丰富的载体在高校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事关党的使命宗旨和国计民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加快美丽中国建设步伐。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建设中,随着生态环境短板日益凸显,高校肩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愈加重要。高校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新载体、新渠道,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可塑性强,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系统的生态认知,养成良好生态素养,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倡导者,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植入“绿色基因”。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蕴含三层逻辑,即理论认知、价值认可、行为认同三个阶梯式渐进过程。大学生生态文明理论认知是生态文明教育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在理论认知基础上,通过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自觉实现价值认可,这是对理论认知层面的深化;在价值的驱使下,通过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走向生态文明行为认同。

一是认知是个体对学习对象的识别、感受和理解,它是认同的起点和基础。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论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他们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深度和践行力度。因此,为了保证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论认知的稳定性,要全面、客观、系统地阐释新时代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使他们深刻认知到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世情、国情,深刻体悟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是作为意识最深层次的价值观,决定着人的意志和行动方向。生态文明从理论走向实践,不仅需要理论本身的科学性,还需要符合受众群体的价值取向,形成群众生态价值观,并走向群体价值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生态价值观直接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生态 价值取向。生态价值观的形成要经过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自觉三个阶段,价值判断是基础,因为个体只有在具备了一定价值判断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价值选择。价值选择是个体根据需要,对生态文明的不同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后做出的最优价值取舍。利益是大学生进行生态价值选择的最重要衡量指标,而生态利益又分为个体利益、社会利益和短期利益、长期利益,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价值选择时要坚持正确的利益观,充分权衡利弊,更加注重社会利益和长期利益,作出合理、理性的价值选择。价值自觉是个体在面临各种选择时,能主动坚持原则,果断采取行动,以实现价值追求的一种思想品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在认同生态文明理念的过程中,最终坚持价值自觉,将生态文明理念向持续性的生态文明行为转化。

三是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可并非生态文明教育的终极目标,生态文明理念归根结底要转化为实践。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思想和理念的认同,归根结底也要通过具体行动来体现,并逐步在行动过程中对生态文明理念进行验证、反思和再认识,久而久之,形成稳固的生态文明情感和价值自觉,最终上升为对生态文明的行为认同。这就要求高校要通过课程教育、实践教育等多种方式,将处于理论层面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当中,转变为大学生们易感、易见、易知、易行的丰富材料和活动内容,实现生态文明由理论层面的“高大上”向实践层面的“接地气”转变。

工业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全世界正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文明的浪潮正由黑色文明、信息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和长远性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唤醒大学生们的生态意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夯实生态文明建设根基,最终实现生态文明行为自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多方配合、协调推进,要统筹校内校外资源,完善保障机制,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帮助大学生深刻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和绿色发展观,养成尊崇自然、遵循规律、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实现从生态文明理念认知到生态文明行为自觉的升华。

(商学院党总支书记 刘尧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