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38万公里送回“月土包裹” “嫦娥快递”满满黑科技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带着一份月球土壤,在我国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历经23天,嫦娥五号闯过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月面着陆、自动采样、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再入返回等重重难关,成功携带月球土壤样品返回地球,完成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太空之旅。

整个探月项目中,不少“黑科技”的运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指哪挖哪的“神臂”

在月球上挖掘土壤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挖掘臂要很轻,但强度又要足够,不然遇到“硬石头”就难以完成挖掘任务。

嫦娥五号的挖掘臂一头是一个小铲子,一头是浅表钻,可实现360度无死角可视化操作,能轻松完成铲挖、浅钻、拾取等动作。挖掘臂各个关节的力量来自于安装在关节处的电机,个头不大,力气不小,而且灵活机动,精度可达到1度以内。

太空级的打包和拆封系统

为了避免采集的月球土壤样本在降落过程中被地球环境“污染”,技术人员给嫦娥五号研制了专用打包装置——密封封装子系统。它能自动承接、封装月球样品,并妥善密封保存。

等嫦娥五号返回地面后,再由解封分装操作台在高纯氮气环境下,对月球样品进行收集、登记、描述等处理,最大程度保证样品免受地球环境影响。

太空“打水漂”,“弹跳”回家

取得“月土”后,如何安全送返地球同样是挑战。据推算,返回器从38万公里外的月球奔回地球时,速度会逼近第二宇宙速度,达11.2千米/秒,这个速度远远高于普通返回式卫星返回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级别。速度过快的结果就是返回器和大气摩擦产生极热,返回器被彻底焚毁。

解决方案是“打水漂”。返回器用了一个特别的“姿势”回到地球,先在大气层边缘滑跃,多次减速,利用大气把自己弹起来,减缓下坠的速度,最后安全着陆。

月球上鲜艳的五星红旗

除了在月球上挖掘土壤,嫦娥五号还有一件事备受关注,就是让五星红旗“飘扬”在月球上。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昼夜温差极大。大多数常见的布料根本过不了月球的温度关,要么在高温中皱缩或熔融,要么在低温中变得脆弱不堪。

本次的五星红旗采用了凯夫拉纤维,物理、化学性能非常优秀,对温度变化不敏感,同时具有很好的抗光照和抗辐射能力。人们日常需要较高强度的防护场合用品,例如手机壳、防弹衣等,用的就是这种纤维材料。

然而还有一个难题摆在面前——颜色。一般的染料被强光照射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褪色现象,月球上的光照更强,染料的褪色现象会更加明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技术人员运用新技术,制备了微纳米蚕丝1微米的粉体,利用它和颜料粒子的协同作用,牢牢把颜料固着吸附在红旗上,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月球上鲜艳的五星红旗。

迎接返回器回家,人工外骨骼上场

嫦娥五号降落点位于内蒙古大草原,这里夜间气候恶劣,接应“嫦娥”回家的队伍需要在茫茫草原中用最短时间到达降落地点。在返回器搜索任务中,空中分队要把携带的卫星通讯设备第一时间展开,以最快速度与北京中心建立通信链路。

这对接应的队伍是非常大的考验,必须克服自然环境的影响,尽可能提高效率,同时携带更多装备。因此,这次任务应用了人工外骨骼,“先遣队”每人携带的装备重量提升到原来的两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