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 瑞 通讯员 李成兵
“家家都有种花田,花开花落又一年。花开阡陌如摛锦,花落衣裳尽着棉。”读完这首清代作家胡承珙所写的《棉花赋》,泗阳双语实验学校四(3)班张安琪不禁想起了家乡的中国棉花博物馆,“我们泗阳是全国著名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县,‘泗阳大棉花’曾享誉大江南北。”
走进博物馆,同学们不仅可以了解有关棉花的各种知识,还能看到不同年代棉花从种植到加工的劳动场景,感受棉花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棉花其实不是‘花’,而是花凋谢后的果实——这絮状的纤维保护着棉桃里的种子。棉花经过加工后就可以用来纺纱织布了。”随着对棉花的深入了解,张安琪对棉花的喜爱也多了几分,“我曾经赞叹过牡丹的雍容华贵,也赞美过梅花的铮铮铁骨,今天,我才发现最值得赞美的是棉花,只因它‘花开不为人赞美,花放不求谁闻香。只是献花送温暖,只是用花作衣裳’”。
解放前,泗阳并不盛产棉花。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泗棉人”奋战废黄河滩,移土造田,改造自然环境,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培育出了“泗棉”系列优良品种。昔日荒凉之地一跃成为全国闻名遐迩的种子摇篮。“棉花虽轻,但泗阳人自力更生、励精图治的精神是沉甸甸的。”这段历史让泗阳双语实验学校四(3)班范佳润对家乡物产的自豪之情多了几分。
参观之余,同学们来到棉田体验采棉花的辛劳和乐趣,“手指一把捏着四个棉花瓣,再顺势往上一拉,整朵雪白的棉花就被完整摘了下来。”第一次采摘棉花,范佳润的手被划伤了,但这段记忆像棉花一样柔软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