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小小非遗传承人
“南环娃”手作宫灯传苏韵

本报记者 张玫莹  通讯员 华明兰

正月十五元宵节怎能少了看花灯?看着商场里琳琅满目的花灯,苏州市南环实验小学校六(1)班李汶霏暗自骄傲:“我做的宫灯比商场里卖的还精致!”

苏州灯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它精巧秀丽的外观和高雅浓厚的文化气息独具一格,历经千年自成一派,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9年,苏州市南环实验小学校开设灯彩社团,同学们拜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汪筱文为师,开启了手工制作宫灯的传承之旅。

自从四年级跟随汪老师学做灯彩后,六(1)班陈子樱对苏州灯彩精细美巧的工艺越发着迷,虽然宫灯制作的工序繁琐,但她越钻研越为宫灯雅致的姑苏韵味所吸引。“慢工出细活,光是宫灯的支架我们就做了大半个学期。”一开始用钳子将0.5毫米的铁丝拉成直角,着实让陈子樱吃了不少苦头,一节课下来,她常常磨红了手还不能把铁丝做成想要的样子。“这时汪老师会耐心帮我们修改,告诉我们如何用巧劲。”如今,陈子樱做的灯架可以稳稳地立起来,她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在汪老师给同学们讲述苏州灯彩的历史沿革时,六(1)班刘若斌从老师的眼中看到了他对这门艺术的热爱。“汪老师从17岁开始学习苏州灯彩,在行业发展不乐观的背景下坚守了六十多年,令我十分敬佩。”在社团成立之初的揭牌仪式上,刘若斌作为学生代表接过“小小传承人”称号,师承汪老师3年来,他更觉使命感倍增。

“苏州灯彩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宋。后来因战乱,逐渐走向没落。但如今,祖国繁荣昌盛,战火给苏州灯彩蒙上的灰尘正在被人们抹去,手作宫灯一定会再次装点万家灯火。”这不,经过几个学期搭灯架、黏灯面,刘若斌的宫灯“处女作”终于只剩下最后一步——绘制灯面啦!他说,他不仅要在宫灯上画上苏州的粉墙黛瓦、亭台楼阁,还要绘上家乡新建的地铁站、垃圾分类箱等时代元素,并且特意留了一面红色的灯面画上党旗,向党的百岁生日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