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赏春花颂春花 识春菜食春菜,项目化学习让同学们——
邂逅文化味十足的春天

本报记者 张玫莹 通讯员 赵立新 丁施予

图为通州实小的同学们在项目化学习中研究春天的野菜和花朵。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在暖暖春风中,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同学们的春日课程正式开启。在“蕊春四季风·春日拾趣”项目化学习中,各年级同学选定有关“春”的研究课题,共赴一场“春”的约会。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春天是百花争艳的季节,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将“花朝节”定为中国百花的生日,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日或二月十五日。世界上像中华民族这样为花“过生日”的民族不多,三(8)班的同学们觉得这是独一份的中国式浪漫,于是决定从花朝节出发,感悟浪漫的中国人赋予花的精神和品格。通过搜集资料,沈楷博了解到花朝节又名“花神节”,由于中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各地庆祝花朝节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但大家的喜悦之情是相同的。这天,人们或游春扑蝶,或种花挖野菜,或制作花糕,好不热闹!”在繁花盛开的枝头挂上红绳祈福,与花园中纷飞的蝴蝶嬉戏……走进学校的蕊春园,三(8)班的同学们也感受到了一番花朝节的浪漫。大家还交流分享了自己最喜欢的春花,沈楷博独爱迎春花,“迎春花是春的使者,我喜欢她敢为人先的品质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杨欣琪则最爱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描写桃花的诗词真是美极了!”赏花吟诗之余,三(8)班的同学们还争当小“花神”,在万物复苏的春天种下了属于自己的春花。

春天,不仅在百花丛中,还在活色生香的舌尖上。在四年级“蓼茸蒿笋试春盘:春天的美食”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四(5)班同学探秘了《诗经》里的美味野菜:“彼采艾兮,一日不见”中的“艾”指的是艾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中的“荼”则是蒲公英……在老师的指导下,赵逸周认识了《诗经》中的荇菜、艾草、蒲公英等野菜,还发现古人们对香椿甚是青睐,“《诗经》中‘彼谷者葭,披篱食椿’,指的就是村民们拨开篱丛采食香椿,而大美食家苏轼更是盛赞‘椿木实而叶香可啖’。”同学们决定品尝一番古人口中的美味,于是围绕香椿展开“厨艺比拼”:课堂上,赵逸周制作的香椿饼把大家都“香迷糊了”;回到家,宋紫悦掌勺的香椿炒鸡蛋被火速光盘……美味的香椿还引得李昂即兴创作了一首小诗:“一口怎么吃下春天?咬下一口香椿饼,一口一个春天!”

赏春花、颂春花,识春菜、食春菜……同学们在项目化学习中邂逅了文化味十足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