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爸爸志愿“援疆”,我在家做小志愿者

本报记者 朱 雯 通讯员 吕明婕

图为江予之在晨会课上和大家分享爸爸援疆的故事。

 

每逢假期,常熟市实验小学五(9)班江予之都会来到社区,他时而将活动室里的图书一本本分类整理,摆放到合适的位置,时而劝导小朋友们阅读时保持安静……这样的场景对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三年前,爸爸去援疆支教时,他就开始当小志愿者,并一直坚持着。

提起老爸江水,江予之特别自豪。2021年9月,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江水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了苏州市首批组团式教育援疆工作,奔赴祖国最西极、自然条件最艰苦、固边戍边任务最重的“万山之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支教。那时候刚上三年级的江予之并不理解爸爸为什么要去那么遥远的地方,只听爸爸说那里缺少教师。奔赴新疆前,爸爸担心身体条件不合格,还每天跑步锻炼。爸爸启程前一晚,江予之将爸爸的照片和枕头拿到自己卧室,郑重其事地说:“我支持你!你放心,我在家会听妈妈话的。”

从此,爸爸成了江予之深深的牵挂,他也变得懂事起来。早晨,他早早起床,自己整理卧室,怕妈妈来不及,就学着自己做早饭;晚上回家,妈妈忙着备课,他就主动收拾碗筷,周末则和妈妈一起打扫卫生……有一次,和爸爸视频时,他发现爸爸的脸有点肿,嘴唇也干裂了,询问后才知道因为海拔高,爸爸不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经常流鼻血、头晕,甚至爬几层楼就要停下来喘口气、歇一歇。“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爸爸依然坚持着,因为那里有一群追求梦想的哥哥姐姐。”在爸爸隔三岔五的电话中,江予之了解到,克州自然环境恶劣,大部分同学都要骑马、坐车颠簸几十里山路来上学,路上还有漫天的风雪和沙尘暴的考验……让江予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爸爸和援疆的叔叔阿姨们一起去祖国最西端的偏远小学送教,在爸爸发来的照片中,他特别好奇为什么那里的小学生都住校,后来才知道,他们的父母几乎都是“护边员”,“这些朋友的爸爸妈妈都在为护卫祖国边境做贡献,而这些小朋友从小就学着自己照顾自己,真了不起!”了解到这些故事后,江予之更加为爸爸感到骄傲,“爸爸援疆支教,是一名大志愿者,而我可以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当一名小志愿者。”

三年级下学期,得知社区招募小志愿者,他主动报名。疫情期间,他化身小宣传员,将正确佩戴口罩、七步洗手法等画下来贴在宣传栏里,还将这些发在班级群内分享给老师和同学。去年暑假,他和社区叔叔阿姨们,一起动手清洗绿豆、下锅熬制,然后冒着烈日,将一碗碗清凉的绿豆汤送到环卫工人手中。今年春节前,他和小伙伴们拿出自己喜欢的玩具书籍进行爱心义卖,然后用这些义卖款购买生活用品去看望孤寡老人……每次小区群里发布活动,他都第一个报名。

从在爸爸的感召下第一次当志愿者,到如今给班级绿植浇水、帮生病的同学做课堂笔记,这颗爱心奉献的种子已在江予之心中生根发芽。在上周的自主晨会课上,他主动向大家介绍爸爸在新疆支教的故事,“与每天的陪伴相比,像爸爸一样温暖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更能启迪我的人生。”